第13部分(第2/4 页)
国时,已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情况尚且如此,曹操刚定都许时的情形,就不难想见了。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2)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人民的大量死亡,直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加之人民流落四方,大批脱离上地,使得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地广人稀、地无常主甚至无主的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仍,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长安在李催、郭汜混战期间谷一斛卖到50万钱,豆、麦卖到20万钱;幽州谷一石,钱十万;邺中大饥,芋一亩,也要钱三万。在更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无粮可卖,无粮可买,形势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
面对严重的粮荒,身受其害的自然首先是贫苦的百姓。在不少情况下,老百姓甚至连野菜也难以找到,只有饿死。在河南、河北、关中、江淮等地,还一再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白骨堆积,恶臭满路。老百姓因无粮而饿死,劳动力锐减,反过来又加重了土地荒芜、粮食无收的现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粮荒的威胁。献帝在东迁洛阳途中,多次面临断炊的危险,随从的官员有时不得不以枣菜代粮。到洛阳后,算是安顿下来了,但下级官员还得跑到荒野中去采摘野菜。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平时过着“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的生活,等到百姓自己都饿得要死、实在无粮可抢的时候,他们的日子也就变得非常难过。袁绍的军队在河北,一度不得不靠采摘桑果过日子。袁术的军队在江淮,有一段时间仅靠捕食蛤螺充饥。公孙瓒的部将田楷在青州,因与袁绍连战两年,粮食吃尽,互掠百姓,弄得野无青草。刘备的军队在广陵,因饥饿难忍,大小官吏和士兵竟自相啖食。有的武装势力,因缺粮而混不下去,还没等到同对手打仗,就自动瓦解离散了。
曹操也曾多次遭到粮荒的困扰。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他同吕布争夺兖州,在濮阳一带同吕布相持百多天后,也因粮食接济不上,不得不暂时罢兵自守。一次程昱在自己的辖县东阿为曹操筹措军粮,想尽办法,只勉强筹得可供三天食用的粮食,其中还杂有人肉干,为此程昱后来颇遭非议,虽然曹操一直对他信用,但他终未能做到三公的高位。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时,途中所带的一千多人全部断粮,幸得新郑长杨沛把储存的桑果干拿了出来,才算度过了难关。曹操为此很感激杨沛,迎献帝都许后,即将杨沛调去做了长社令。
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曹操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纳部下建议,在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不久,宣布实行屯田,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方针落到实处,解决紧迫的军粮问题。
二许下屯田
曹操实行屯田,在当时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他掌握了实行屯田的一些必要条件。
一是曹操有了比较稳定的辖区。曹操自将吕布从兖州赶走后,兖州成了自己可靠的根据地。迎献帝都许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豫州,许都成为政治中心,许都周围地区被曹操牢牢控制,为在这一地区实行屯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土地不成问题。人民大量死亡和流徙使大量土地荒芜,这些荒芜无主的土地成为国家的公田,谁有力量就可随意屯垦种植。
三是劳动力有一定保障。初平三年(192)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接受降卒三十余万,同时得到了跟黄巾军一起行动的百余万人口。这些人多是黄巾军的家属.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掌握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建安元年(196),曹操又击败了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部,迫使其中不少人投降,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此外,屯田兴办起来后,还可以进一步招募流亡的农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修耕植以蓄军资’(3)
四是由于曹操先后镇压招抚了青州、汝南、颍川的黄巾军,因而也就同时从他们手中掠夺到不少农具和耕牛。
这样,土地、劳动力、耕牛都有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大体上齐备了,屯田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曹操后来在表扬枣祗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