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3 页)
阳光的日子去看一看那个常春藤缠绕的阳台,就是一件愉快的事。三年前,一家报纸的记者辗转找到我,说起那个阳台。她告诉我,有一个台湾人买下了那栋楼,正大肆改造。周围的居民不忍看到“陈丹燕书里的阳台”被摧毁,便写信到报社求助。报纸因此做了追踪报道,这个阳台竟就这样保留下来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优美地悬在武康路上的阳台,不光是“我的”,也是许多别人的。这个阳台并不属于我们,但在心里,它却是我们家园的一部分。阳光里的小阳台是如此美丽。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无数次经过它,那时对住在里面的人还有许多想象和期待,当看到里面的白窗纱被撤下了,还会感到不快,就像自己家的窗上光秃秃的一样。但这次,我发现自己可以单单就是喜欢这堵墙,这个小阳台,这个梧桐树后面的街景,感受到自己心中对这个街景的归属感,那是一种可以放心将自己的后背靠过去的感觉。有过搬家去陌生街区的经历,我这时感受到人们对自己心中的归属,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是多么想护着它,多盼望它能永恒。。 最好的txt下载网
街道十年记(2)
武康路在冬天仍旧像一只吊在淮海路上的灰色袜子,带着某种多愁善感的气氛。在那里,我想起了我被偷走的旧脚踏车,写《上海的风花雪月》的时候,我骑着它经过许多街道,我想起我的孩子那时很小,她在后面的车架上坐着,抓着我照相机的带子。我想起了我的照相机,它如今已经报废了。我将它放进一只白色的盒子里收着,不愿意丢掉。罗密欧的阳台被新房主用篱笆遮起来了,我站在高墙下,心里恼怒,就像被动地陷入一场三角恋爱。
新乐路东正教堂里的证券交易所关闭了,我为此高兴过,可它很快就成了一家台湾人开的西餐馆。他们装修的时候我曾去过,亲眼看着他们将祭坛改造成一个放乐队的小舞台。我站在工地上,看着工人们在祭坛上施工,深感受到伤害。我曾幻想过人们也许会将它改造成一个东正教神像博物馆,或者白俄流亡上海生活博物馆。少年时代,我们这个街区的大多数孩子,都以这个美丽的蓝色洋葱顶建筑为背景照过相,不知在多少人的私人照相本里,还郑重其事地保留着它的身影。它是我们少年时代幻想世界的维他命,当它具体为一家西餐馆后,那飘荡的幻想世界就被一张昂贵的菜单一举击溃了。这个餐馆甚至有一个伤害人的名字,叫The Dom。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那些法国城里的美好街景都沾染了台湾人的痕迹,为什么他们这么爱它们,直爱到要拥有它们,改造它们,方才安心。
从东正教堂离开,去看普希金像的街角。那里有个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在这里的空地上放风筝。也像我小时候一样,总也不成功。
站在普希金纪念碑的石头台阶上,透过冬天变得稀疏的树木,能隐约看到那栋白色的房子。那里曾是白先勇小时候养病住过的房子,那时他还小,又生着肺病,但却在这栋房子里度过日后使他能写出上海繁华故事的两年。他来上海时,我们约好到他“家”见面,就是那栋白房子。他站在二楼大厅门口,回忆起当时怎么偷看他的哥哥姐姐借这里开舞会,怎么羡慕姐姐的女同学,那么漂亮,那么会唱歌。他背对着已经变成餐厅的大厅站着,一脸恍惚的笑容。那些哥哥姐姐办的舞会,就是日后小说《谪仙记》的铺垫。他摸着三楼卧室的门把手,那只把手还是他小时候用过的。他紧紧握着那只把手,好像握着自己的过去,然后,推开门,里面现在是一间空气中还残留着食物气味的包房,豪华,乏味,封闭,如同迎头一击。但这没影响他走到另一扇门前,推开那扇门,里面是他当年用的浴间,浴缸还在,甚至还算干净,跨进去,就能用似的。
我看着头发已经稀疏的白先勇,一间间推开他童年时代的房门,迎接一个又一个的物非,人非。这个人,就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成了慈悲的小说家。
后来,这栋白房子又被一个台湾人租去了,改建成一个日本式高级烤肉馆。听说在装修时,在大厅的墙壁涂层里发现了一幅画在墙上的油画。那次,我和《中国时报》的记者一起去,为白先勇看看“他家”修好以后的样子。房子修得时髦、高级而乏味、单调,即使墙上留下了那幅模仿名作的出土油画,也无济于事。在那个感情死灭的餐馆里走来走去,我回想着白先勇在天光黯淡的大理石楼梯间里拾阶而上的身影。他脸上浮现着恍惚的笑容,他的手掌微微翘起,一路轻触着还没被清洗得一尘不染的淡黄色的大理石扶手,就像不敢惊动过去的回忆,生怕碰坏了它。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