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1/4 页)
又主编了一个《湘江评论》周刊①;这个周刊本来是以鼓吹新文化运动为主,在各省的小型
刊物中,其声望仅次于施孝统、俞秀松等在杭州所创办的《浙江新潮》②。毛泽东之信仰马
克思主义,最初是受了北大湖南籍学生罗章龙等人的影响,后来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又受
了李大钊先生等的熏陶。他之成为湖南小组的主要发起人,则是由于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
③。
中国共产党各小组,能在像湖南、山东这样的省份发展起来,倒也不是偶然的。山东因
为是日本侵略的目标,所以一般青年在北方各省中显得较为左倾。湖南在南方的各省中一直
是南北战争的要冲,人民久经战祸,一般青年不仅思想左倾,对于现实政治也较为敏感。在
近代历次的革命运动中,湖南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由于历史关系养成了湖南人一种崛强奋
斗的性格,“无湘不成军”的俗语,早已为人所共知。那时(一九二○至一九二一年),不满
北京政府的各派势力的人,都团聚在湖南首倡的联省自治的旗帜之下,以求避免战乱。毛泽
东等这一群左倾青年也支持联省自治,并与湖南国民党人和其他政治派系有广泛的接触。
在毛泽东等组织湖南共产小组以前不久,长沙另一派左倾青年以黄爱、庞人铨为首已经
组织了一个湖南劳工会。他们笼统的信仰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即对于工人运动的意义了
解得也不算透彻,但富有实干精神。五四运动时,各地的活跃青年竞起组织左倾小团体,但
各小团体之间不免有门户之见,这在湖南更为显著。黄爱、庞人铨等因受省外同道者号召团
结的影响,终于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但他们与毛泽东之间的意见并未完全化除,而且仍
在暗中滋长。黄爱、庞人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因发动罢工,被赵恒惕枪杀后,湖南劳工会派
56/151
… Page 57…
《我的回忆》第一册
与共产派就完全分裂了。
武汉的共产小组也是在一九二○年十一月间成立起来的。最先的参加者是董必武、陈潭
秋、包惠僧、林育南、项英等人,这些人中一部分与国民党有过亲密关系,当时都潜伏在武
汉从事教育工作(当时国民党在武汉被视为非法团体),另一部分则是五四运动中的左倾青
年。武汉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是由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分子混代英、萧楚女、李书渠、刘昌群、
李求实等人组织起来的。他们在此之前曾组织了一个“互助社”的小团体,办有《武汉评论》,
鼓吹新文化运动。
恽代英、萧楚女于二九二○年底到重庆去教书,不久就在重庆联络杨暗公等组织重庆社
会主义青年团,团结了重庆方面的三十几个青年。在这以前,吴玉章在成都已另行组织了一
个“青年共产党”。吴玉章是老同盟会会员,曾流亡到法国,约于一九二○年回到成都高等
师范任教。他在法国受了共产运动的影响,并未与陈独秀等联系便单独干了起来。他以“青
年共产党”的名义,团结了成都等地几十个左倾青年。
四川有了这两个同一性质的团体,便难免发生一些纠纷,主要是他们的联络对象和活动
范围相同,都自视为正统,互相竞争。在社会主义青年团看来,他们的组织是全国性的,“青
年共产党”则不过是成都方面少数人所标新立异的组织;可是,在“青年共产党”看来,社
会主义青年团不过是共产主义的低级组织而已。
到一九二二年,这两个团体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实行合并。吴玉章、杨暗公等参加中
国共产党为党员,其余多数也都参加了统一后的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后来这两个团
体的人物都能不分界限的合作,没有留下甚么芥蒂。
广州的共产小组的成立比较略迟,它在陈独秀先生于一九二○年十二月间,到达之后才
组织起来。广州这个华南重镇,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但南方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中为桂系军阀所盘踞,一般人民既具有反北京政府的传统,又苦于南方政府的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