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页)
注:
杨子烈(1902。12。9…1994。3。27),女,出生在湖北枣阳县一个书香世家。1918年夏,杨
子烈进入位于武昌黄土坡(即现在的首义路)的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受到陈潭秋等
的教育,秘密阅读了大量革命书刊,逐步成长为自觉革命者。来自黄陂的陈碧兰(彭述之夫
人)、来自应山的庄有义(陆沉夫人)、来自汉阳的徐全直(陈潭秋夫人)、来自武汉的夏之
栩(赵世炎夫人)为同班同学,并同时在 1922 年 4 月由林育南和刘昌群等介绍加入了社会
主义青年团,一同在 1922年 10月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 11年(1922年)秋,
徐全直、夏之栩、杨子烈、陈碧兰、庄有义等在女师掀起了一场震撼湖北的学潮。1923年 2
月杨子烈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同时在北京一所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在北京期间与张
国焘相识,1924 年 2 月与张国焘结婚。曾两次赴莫斯科深造,从此就成为早期中共妇女运
动活跃人物。1931 年春张国焘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杨子烈被中共中央留在上海从事地下
工作,1934年中共在上海的组织遭国民党破坏后,杨子烈失去了组织联系,她先返乡避乱,
又重返上海学产科,直到国共合作实现后才经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带着儿子辗转来到延
安。杨子烈归队后,最急切的要求就是希望中组部恢复她的党籍,尽管杨子烈是中共老干部,
她的丈夫张国焘此时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边区政府代主席,但是,中组部还是要调查她与
组织失去联系后的种种表现,同时要在工作中考验她。
杨子烈被分配到边区政府做政治教员,她还义务在边区的中央医院做产科医师。尽管杨
子烈工作热情积极,受到院长傅连璋的高度评价,但她的党籍仍未能恢复。蔡畅当时和她丈
夫李富春都在中组部工作,参加了对杨子烈脱党后一段历史的审查,虽然蔡畅与杨子烈是相
识十多年的熟人,对杨子烈的过往历史十分了解,但也未能解决她的党籍问题。直到 I938
年6月,毛泽东批准杨子烈携子离开延安,前往武汉投奔张国焘时,她的党籍一直未能恢复。
据杨子烈生前回忆,她初到延安时,还看不出毛张之间有什么严重的冲突,当时毛还请
张夫妇吃了一顿饭。毛笑说:“国民党有一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我们共产党也有一
对张杨(指张国焘与杨子烈)”。后来张夫人离开延安时,毛意味深长地要她转告张国焘一句
话:“我们多年生死之交,彼此都要留点余地。”
张国焘夫妇 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来到加拿大多伦多。
杨子烈与张国焘育有三子张海威、张湘楚、张渝川,三位皆在美国与加拿大发展事业。
一篇文章透露说,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张湘楚 50年代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学医。1968年张国
焘夫妇来到多伦多时,长子张海威在加拿大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美国纽约当医生,
三儿子张渝川在加拿大多伦多当工程师。
1994 年,在张国焘去世 15 年后,杨子烈以 92 岁高龄故去,二人合葬于多伦多松山墓
园。
杨子烈著有《往事如烟》一书,后改名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1970年由香港中国问
题研究中心编辑,自联出版社印行。
第一篇 生长于革命动乱之中
第一章 洪江会造反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原是很安静的上栗市(江西省萍乡县
北乡),突然惊慌起来。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播了开来。从四乡来赶集的农民们忙着收拾了买
卖,急步离开这个热闹的市场。住在镇上的妇女和小孩们特别慌乱,纷纷向外逃避。店铺的
11/151
… Page 12…
《我的回忆》第一册
人们陆续关上店门,收藏起货物。约摸下午五时,各街道入口处的木栅门(可以说是轻便的
城门)都关上了,市镇和四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