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4 页)
闲歇的时候。川北苏区的设施大体是仿效鄂豫皖苏区,但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状况彼此有别,所以川北苏区也有它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川北苏区人力不足,所有工作,未
能象鄂豫皖区那样深入开展,一致后来在红四方面军离去之后,川北苏区所表现的,就远不
如鄂豫皖区那样能够持久奋斗。
一九三二年底,我们在占领的区域内,自下而上的建立苏维埃政权,并开始分配土地。
但政权机构的性质,大体还是军队的办差机关。我们在这种山岳地带作战,需要当地人力特
别多,各级苏维埃政府都用全力来解决军队的需要。人民觉得苏维埃政府是红军建立起来的,
红军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战争的胜利。
第四章 建立苏区以后
一九三三年初,田松尧部开始向川北苏区进攻,当时田松尧仍坐镇三台,他的全部兵力
扫数调到前线来了,由他的副指挥孙震任前敌总指挥,孙所统帅的兵力约有三十余团,由南
江巴中的西南面向我军驻地挺进,为整个战局的主攻部队。此外,我军的南面,有杨森部十
余团驻扎;东面则为刘存厚部、廖震师的九个团,配合田松尧部牵制我军。在北面汉中区又
有杨虎城部的孙蔚如师监视;驻守天水的胡宗南师一部进至广元昭化,作为田松尧的后盾。
我军当时的人数略有增加,入川后两个月约增五千新兵,但缺乏地方武装的配合行动。
我们又必循包围这个苏区的四周地区,兵力因而相当分散。第四军驻守东疆,第三十军驻守
南疆,分别对付刘存厚杨森两部,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又须各抽一小部监视汉中方面的敌人。
因而与田松尧部作战的就只有第九军第三十一军两部——六个团不足的兵力。
我们暂且与田部决战,但在每一道防线上,都给敌军一些挫折,然后再缓缓向后撤退。
我们这样做,目的是逐渐消耗敌军的实力,战事愈拖得长久,敌军的创痕愈深。而且敌军的
补给线也愈拖愈长,然后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和地点,再行反攻。
战争开始后不到几天,我军即放弃了巴中县,敌军兴高采烈,夸耀胜利。事实上,巴中
县的弃守确也是我们的一个重大损失。当地人民看见我军退却,人心也就不免动摇,即使是
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也不一定了解我军的策略,心中总有点七上八下。甚至有人杞人忧
天,准备着红军万一退出川北以后的打算。
在人心动摇的情况下,我们动员当地人民支援红军的工作就更感困难,在这个高山峻岭
的区域作战,粮食往往要从相距百里的山路远处运到前线去,伤病兵又要从前线百里山路运
回后方来。因此,我们经常需要一个强大的运输队——经常的和临时的共约五千人,来担负
这个艰巨的任务。运输队既如此庞大,本身困难也是不胜枚举。即以疾病一项而论,有时就
使我们感觉穷于应付。
总之,为了动员运输伕,使他们能够轮班休息,供应他们的给养,医治他们的病痛等等,
已使各级苏维埃政府人员忙的不可开交。
69/166
… Page 406…
《我的回忆》第三册
敌军步步紧逼,我军节节后退,战争是长期性的。到一九三三年七月间,我军又撤出通
江县成,向苦草坝退却。这时敌军估计我们将从两河口的来路退往汉中,于是田松尧的前线
总指挥孙震,集中他的主力,由南江的板桥口向两河口挺进,企图进攻我军的左翼,截断我
们的后路。刘存厚的廖震师,也由万源县的竹峪关出动,与孙震部形成一个箝形攻势,威胁
两河口右侧。可是,敌人的估计完全错了,他们忽视了一点重要事实:半年来战争损失最大
的其实是他们。另一方面,又没有料到我们诱敌深入的手法。
表面上看来,我军是在退却,但实际上,我军驻地愈缩小,便愈能集结更多的兵力来反
攻。我军首先以一部打击右翼的廖震师,敌军立即败退到万源县境内去了。接着,我们集中
全力从两河口抄袭孙震部的左背。攻击的那一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