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智怀:无缘。
王少农:但我们的工作并非只针对自己人,而是面向天下人传播信仰。
郑也夫:现在嚷嚷这个,你觉得能影响社会吗?
王少农:凡事当顺势而为。我感觉您是一位科学工作者,理性,务实。但不等于说您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刚好相反,您不愿意接触的那部分可能是您最隐秘的那部分,最宝贵的那部分。您的著作其实传达的还不是知识,而是传达了一种精神劲。
郑也夫:你说的有道理。就拿先秦人来说吧,有气魄,不萎缩。对学生我也谈做人,就拿你刚才说的,“精神劲”。不能惟利是图。
王少农:能不能简单介绍您最近要出的书?
郑也夫:有一本叫《神似祖先》。
王少农:相似的似?
郑也夫:相似的似。
王少农:什么意思?
郑也夫:就是说精神要像祖先。
王少农:哦,真好!“神似祖先”这个词是您提出来的,有一位王静心先生也提倡过“神传文化”。您说的“神似祖先”有中性意味,但也传递了肯定祖先的信息,否则就没必要去“似”了。
郑也夫:我是指身体与行为,不是说文化。
王少农:行为就是文化。
郑也夫:行为不一定是文化,动物也有行为。
王少农:目前中国人种是否还有你说的动物性?
郑也夫:有。人要想告别这种动物性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要神似祖先。
王少农:恢复动物本性,野性。
郑也夫:我们的祖先被迫过半饥半饱的生活,今天我们要有意地过半饥半饱的生活,这样最健康,有益身心。
智怀:您这是以动物的生存生活方式教化人。
王少农:非常好,非常好。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郑老师。
智怀:谢谢郑老师指导。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六 黄慧珍:通过信仰建立心灵的秩序(1)
题记:2009年11月12日晚,智怀、王少农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的黄慧珍老师。这是一个积雪的傍晚,我们约了黄老师在餐厅一边就餐,一边交谈,在温馨的氛围里得以尽情交流。我们感觉黄老师是同道中人,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信仰上,都是我们的老师。对黄老师的支持,我们表示深深感谢。
黄慧珍:很多讲信仰的书读了我都不解渴。
王少农:我们不是先知,我们一直在寻找定位。
智怀:我们没有可参照的。
黄慧珍:其实只要写出内心想法就很好。包括你(指王少农)写的《心灵的盛宴》,我看了这本书的大概介绍。只要写出自己想写的就可以了,按自己的想法走挺好。我也不能提供什么帮助。
王少农:您的认同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黄慧珍:你写的《心灵的盛宴》,写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这太重要了,我要写的是中国人的灵性生活。我把生活概括为灵性,深度挖掘,不是现象。我们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切入点不一样,这跟我们各自的经历与知识基础有关系。
王少农:您说“灵性生活”,这挺好的。任何提法都有陷阱,但我们不能不提。
黄慧珍:每个人心里头都有自己的感官、感觉方面的信仰,你所说的信仰指的是社会稳定、核心的东西,比如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但我不同意你仅仅弘扬儒家文化。西方向全球输出的是“自由”,基督教提倡的是“上帝”,都是很大的东西,不会具体化。我们要输出中国文化,仅仅去建孔子学院是不够的。要提供中国的价值观,抽象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我不赞成你用儒家的概念,太狭窄了,容易引起反抗情绪。过于中国痕迹了,不和谐。有人说和谐提得挺“空”的,其实深入挖掘,这个“和谐”有可能是中国可以向外输出的、与“自由”对等的东西。
王少农:理论要“空”才能装东西,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自由”与“和谐”组成“自由和谐”,预示了东西方的拥抱。我完全赞同黄老师的观点。
黄慧珍:你(西方)向我(中国)输出价值,我也向你输出价值,而这个理论可能恰恰就是和谐。真理往往是通过简单法则发现的。
王少农:和谐是自然法则,已经升华为真理,并成为人类价值。
黄慧珍:和谐世界观不仅对中国,对西方同样有益。它也是“空”的价值体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