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页)
去磨练,我有信心,自己的表演是最好的。”
李小龙绝非咄咄狂妄之辞,此时的他已修炼多年,准备充分,火候已到,第一部片便不同凡响,并显出他巨大的潜力与后劲。
武道要义
李小龙跟传统的中国武师不同,后者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只是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授其嫡传弟子。李小龙却不然,他不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宣传他的截拳道。
这自然是电影。
截拳道动作的最大特点是:“简单”、“直接”、“神速”。它几乎没有过程,拳脚就决速直接地击于敌手的要害,将敌手打倒。
例如在《精武门》中,李小龙被敌手重重封死。若是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术,总是要运用多套招式化解,连消带打,险象环生。李小龙却是用“切破法”,拳脚快速凶猛,简单明了。李小龙借自己的打法,来证实某些武艺实在不适宜实战,应当摈弃。
李小龙在电影里展示的功夫,会使人觉得这不是在演戏,而是实战。李小龙在片中的打斗,几乎不带表演的成份。譬如《猛龙过江》中那场餐馆后巷的巷战,一切使人感觉“这是真的”,“这正在眼前发生”。
“真实”是李小龙功夫片的最大特点。截拳道,因其“简单”、“直接”、“神速”,决定了它不适宜表演。它没有繁琐花巧的动作,往往动作的开始就是打斗的结束。因此,截拳道是一种不适宜表演的武术,它不悦目,但实用。
李小龙的“连环三脚”是非常有名的。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观众见到李小龙凌空飞跃踢脚。其实,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是他在罗维及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床。观众对这一动作大为赞赏,李小龙却极反感,因为缺乏真实感。因此,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中,他就不使用弹床,不惜剔去令观众拍案叫绝的凌空翻腾的动作。
电影界、武术界的人士对李小龙功夫片的一致评价是:李小龙演的是真功夫。
李小龙竭力反对运用电影技巧来“制造”人所不及的“绝技”,如“隐身”、“穿墙”、“飞檐逾屋”、“水上飘行”等等(这种绝技在港台功夫片中几乎泛滥成灾)。真功夫或许不好看,但是耐看。假功夫尽可蒙蔽一时,但难欺骗一世。
因此,李小龙在影片中展示的功夫,既不怕电影及武术界的行家挑剔,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截拳道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人子弟。
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龙毕竟是在拍电影,并且是拍商业电影。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为功夫而功夫,把电影观众全然弃之不顾。他不可能将他的截拳道拍成科教片,而应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情节片。
因此,他在不损及他的截拳道要义的前提下,适当地使动作“精彩”一些,幅度“夸张”一些,套数“复杂”一些,过程“延长”一些。另外,李小龙还特意为观众设计了一些动作噱头。
他在片中的打斗前或打头中,总要搞一些辅助动作,如脱去上衣展示强健发达的胸肌;运气热身并练功,舞棍打拳,动作精彩之极;用蔑视鄙夷的眼光看着敌手,看得敌手或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或胆战心惊;潇洒利索地拉高裤脚,扎马步;击中对手时发出胜利的叫喊,或欲发力前的怪啸……
李小龙在实际比武格斗中,并不这样。这些“花架子”对打斗本身是没什么益处的,但也没什么害处。这些噱头却很受观众喜爱,效果出奇地好。在戏院中,观众一见李小龙的这番表演,往往会高声喝彩,热烈鼓掌。
从欣赏的角度讲,李小龙的功夫电影真正做到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比众多“只有热闹,而无门道可看”的港台功夫片显然要高出一筹。
超人哲学
李小龙所饰的角色都是凡人,如《唐山大兄》中的华侨工人郑潮安;《精武门》中出身贫寒的、霍元甲的弟子陈真;《猛龙过江》中那个什么都不懂、洋相百出的乡下佬;《龙争虎斗》中的少林弟子李。
然而,他们又都是超人。
人们从这些主人公中,可或多或少地找到李小龙人生经历的影子。与其说李小龙在演他们,不如说在演自己。
李小龙的电影,具有浓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当时或是以后的电影观众,都不是欣赏李小龙所饰的角色,而是欣赏李小龙本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