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鼎之迷 世界之迷(中)(第1/1 页)
“陈馆长,我怎么越听越糊涂?”谢重一脸迷茫,大禹治水距今4200多年,而胡夫金字截却有4700多年。 中间足足差了近五百年。 这还不重点,重点是发生大洪水的时期,这个可不是只有东方有大洪水,在西方的神话记载中也有大洪水。 在金字塔周边也发现在洪水的痕迹,但在基本上都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距今也就5000多年。 这鼎却有5万年的历史? 那就不可能是九鼎,九鼎也是在治水之后才造的。 并且,这鼎也才三百多公斤,与谢重想象中的鼎相差甚大,要谢重想象中,九鼎应该硕大无比,重达千斤才对。 要知道,商后母戊鼎都重达重832.84千克。 当然这只是他的想象。 就像他曾经想像过传国玉玺应该是一方大印,但其次他后来看书以后才知道,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究竟有多大呢,一个火柴盒大小! 瑞加上史书上没有记载到底多大,说他是,他也是,只是年份怎么办呢? ”谢先生,我可以肯定,此鼎乃是九鼎之一的究州鼎!“陈馆长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九鼎不可能只有这么大,九鼎在远古代表什么,你应该知道,此鼎重三百十六公斤,不重七百多斤罢了,怎么可能!”谢重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非也,非也!”陈馆长摇了摇头:“目前,华国考古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鼎是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鼎),是商王国后期铸造的,它高133厘米,重800多公斤。” “据考证,即使在青铜铸造技术臻于完善的时期,司母戊方鼎这样巨大的器型也很难制造成功。” “而九鼎的铸造时间比司母戊方鼎的铸造时间早了很多年左右,其铸造工艺更加不成熟,以此推测,九鼎的大小一定远远小于司母戊方鼎,假设九鼎的长宽高是司母戊方鼎等比例减少一半,那九鼎的重量不过100斤出头。” “就如同,这究洲鼎!” 陈錧长喝了口继续:”事实上,楚庄王从王孙满口中得不到九鼎轻重大小的答案,就说过一句话:把楚国人的衣带钩头(原文为“钩之喙”)都拗下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 “我们不知道楚庄王说这样的话是因为自嘲还是蔑视,但在他的认知中,九鼎的器型绝对大不到哪里去。“ ”那你又如何解释此鼎出现的时间?你们刚刚说,此鼎成鼎应该是5万年之前。“ ”是的!“ ”你可知,全球发大洪水的时期?“ ”根据记载和地质学家的推测应该在5000年前左右。“ ”九鼎是治水之后的事情,这个你如何解释?“ ”解释不了!“陈馆长也只能哭笑不得,九鼎没有人见过,大洪水也没有人见过,反正都没有人见过。 但此鼎却真真实实的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解释不了,根本解释不了! ”那此鼎就不可能是九鼎之一!”谢重肯定的说道。 “不,就是九鼎之一的究州鼎,不过,这里的究州不是现在记载的究州,而是非洲。”陈馆长如此说道。 “能不能不要这么离谱?“谢重被陈馆长整无语了。 “在古密乞儿国出世的文物之中,古密乞儿国出现青铜器的时候,比华国晚了足足一千多年,这不可能是古密乞儿国制造的青铜器。“ 这点谢重认同,谢重认真的看了看这方鼎。 这方鼎上时代久远,上面的符文大多都看清楚了,只有一些粗淡的线条! 他轻手抚摸此鼎,鼎乃精青铜所造,他的灵气沿着鼎耳一点点的向下探索,突然,一道古朴,悠远、苍凉的气息从鼎中传来。 在谢重的眼中,好像看到了一团迷雾。 迷雾之中,好像有奇珍异兽翻腾其中,有无数高山淹没于云雾之间, ”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荆杞。“ “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谢重的脑海之中,突然出现一段文字。 不是现在语言。 而是上古神文,正是《山海经.东山经的内容! 他想努力的看清楚。可是这些面面一闪而过,就像放电影一般,很难抓往有效果的信息。 陈馆长看着谢重轻轻的扶上鼎,然后双眼微闭,在感受着什么东西一样,脸色像四川川剧变脸一般。 甚为奇怪,不过碍于谢重的身份,他们也没有多说什么。 十几分钟后,谢重缓缓的抽回了手,此鼎怕不只有5万年左右的时间,怕是前一个文明留下来的。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