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3/4 页)
琼则以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而反对。此二者各有利弊,还请主公独断!”
张辽很清楚的能发觉程昱说话间的不情愿,可情势如此,谁也不能出头反对,毕竟大汉虽然势微,却依然还有四百年的余威震慑众人,就连拥兵自重地杨奉、李乐等人亦不敢对身边无一兵一卒地皇帝过分为难,遑论曹操这个世家官宦子弟。
而郭嘉干脆闭上了嘴巴一言不发,在曹操身边做起了木偶。看到这种情况,张辽更是不会多事,他也学着郭嘉紧闭嘴巴,甚至将眼睛也合了起来,干脆就在现场闭目养神了。
曹操虽然不甘心。他知道皇帝若是过来,他自会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但也会因为皇帝地到来引来大量的官僚。这不但会占用曹军大量地经费,还会给自己的行事造成极大的掣肘,就像郭图对袁绍说的那样。“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诸位,今日天色已晚,即使出兵亦无法出动,明日清晨再做决定吧!先散了吧!”曹操说。
当晚,曹操就悄悄地到了张辽的家中,早有准备地张辽此时已和郭嘉在家中等候多时了。
“奉孝、文远,今日之事尔等如何看待?”曹操皱着眉头问道。
张辽和郭嘉对视一眼。张辽说:“正如仲德先生所言,此事各有利弊。但如今我方的选择确实不多。”
曹操又将视线转向郭嘉。
郭嘉也摇摇头,说:“主公,若是天子诏令未到,我等还可借机推脱,如今确是不好找借口。但此事既然各有利弊,那我等便应将有利于我地放大。不利于我的减小。寻机趋吉避凶,方为上策。”
“计将安出?”曹操问道。
“将皇帝养在深宫,主公独揽大权。一应诏令均署主公之名,如此天长日久,可减弱汉室和汉帝的影响,最少可让百姓对汉室再无眷恋。”郭嘉说。
曹操眼睛陡然一亮,“妙计!奉孝此计大妙!”
这时张辽忍不住嘀咕道:“都说人前显贵。谁知背后受罪!光鲜的外表下谁能看到那斑斑的血泪。”
听到此言的曹操和郭嘉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张辽。郭嘉出言问道:“文远此言何意?”
“何意?唉!不过会是想起了高祖、武帝的辉煌,感叹他们子孙的不孝罢了。皇帝还真是是一份没有前途地职业啊!”张辽摇晃着脑袋。全然不顾曹操他们瞪得越来越大的眼睛。
“文远,慎言呐!”郭嘉说。
张辽看了郭嘉一眼,又看了曹操一眼,说:“众人只看到皇帝的风光,谁又明白当好一个皇帝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有些儒生言必称上古三皇五帝之时,可依我看来,三皇五帝的禅让,焉知不是其厌倦了无休的事务而找人顶缸。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荒谬之极啊!”
“呃?呵呵呵!”张辽说道这里郭嘉反而笑了,他明白过来,张辽这是因为前些日子和老师郑玄的几位弟子辩论治国之道时大败而回而在此借机大发感慨。
曹操也明白事情的经过,清楚了张辽发作地缘由,但他此时却想的更多。他如今已不是汉室的忠臣,但还没有取而代之地强烈念头,因为无论是董卓的废立还是袁绍的另立都没有好的结果。而且所谓的国家并不一定要向大汉一般疆域庞大,他如今占据地三州之地若是放在数百年前地战国时代也抵得上一个国家的地盘了。不过这时候不是商议这种事情地时机,曹操并未和张辽、郭嘉就此事进行深入探讨。
“呵呵,别的先不谈,既然奉孝已有对策,明日我将想雒阳派出大军。文远,你可领军一万先行,我自领一军随后跟进。如何?”曹操到最后,看着张辽。
“如果不是雒阳有皇帝,主公何必亲自前往?我去就算是给他们面子了。我没意见,不过我想直接从东郡元让处调兵,如此可加快速度。”张辽答道。“文远是否担心雒阳会有人派兵阻扰?”郭嘉问道。
“当初皇帝欲返回雒阳都历经无数阻扰,这帮家伙又怎会让我们轻易接近皇帝。”张辽说着问曹操:“主公,若路上有人拦阻,我是否可以出手?”
“若有人敢拦阻我军,文远你可自行决断,有什么问题,自有曹孟德一力承担!”曹操眼睛一瞪,威风凛凛的说。
“哼!就凭雒阳那些杂牌军,若真敢拦路,我就要他们好看!设让他们敢找事来影响我照顾妻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