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由于海底探测器是一个球状物,所以它沉到海底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海水的流动,或是因地势高低的差别,使它马不停蹄地运动。这正是肖扬匠心独具的设计,通过运动让你产生移步换景的妙趣,同时可有节奏地展示海底最壮观和神秘的世界。
色彩斑澜的鱼类吸引了“海底军团”成员的目光。尽管是在海边长大,海鱼也见过不少,但是异域的海底风情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
“丁老师,印度洋有那么多的鱼,比我们这里的品种多多了!”
“不光是多,而且还十分漂亮。”
“它们好有趣呀,一些鱼类长着那么奇异的外表。”成员们纷纷议论着。
“是的。印度洋是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的大洋,世界上最大的海水鱼、最小的海水鱼和最毒的鱼在印度洋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最大的是鲸鲨,体长有十几米。最小的小虾虎鱼,成年平均长度才仅有厘米。最毒的算是石鱼,它背鳍上的刺中间含有很强的毒素,直接接触往往就能致命。”这种场面总是少不了丁教授的光临。见大家已连续收看很长时间了,就见缝插针地为新成员介绍一些海洋,特别是印度洋是鱼类知识。
“我刚才说,印度洋的鱼是最毒的,他们还不相信。”听了丁教授的讲解,阿明更加理直气壮。
“我们都很喜欢吃海鲜,殊不知有很多的海鱼是不能食用的。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鱼类大约在1200种左右,印度洋也是分布较广、较全的大洋。有毒鱼类体内的毒素主要分布在脊柱和鱼刺之中,除起防御功能之外,还可杀死些隐藏在鱼鳞中的细菌。”以此为基点,丁教授展开介绍一些同学平时很少接触的知识。
“那要是遇上这类鱼怎么办哪?”阿明是“海底军团”中的活跃分子。
“当然是要避开与它的接触啦,如果无法回避,或是不幸被毒鱼刺伤,也不要惊慌,可将被刺部位放入热水中并保持半小时左右。……”
“热水也能消毒?”没等丁教授说完,阿明又问道。
“那道不是,热水是不能清洗掉毒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快毒素的分解速度。不过,这只是个应急的办法,马上看医生是很重要的。”对于自身防护的常识,也是丁教授讲解的重要部分,他力图能表达的更通俗、好记些。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浅海鱼类,它们一般都生存在海洋深度没有超过500米的区域范围。栖息在海洋500米以下的就是深海鱼类。它还可分为两个区:生活在500—2000米深的海水里,是次深海区。从2000米再往下,就属于深海区了。浅海区内阳光灿烂、食物充足、鱼类品种多,是人类的主要海产品的产生基地。而在次深海和深海区,来自天空的光线逐级已经被吸收掉,形成深层带极暗的环境。这里水温终年在0℃—2℃ ,且水深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要在此生活必须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由于不利的生存条件,深海鱼类不论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无法与浅海鱼类相比。”见同学们没有疑问了,丁教授便继续讲述。
“高压、寒冷、微光或是无光的恶劣环境,使得生物的种类大大减少。一些深海鱼类长年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为了适应这种条件,有的鱼双眼进化成具有特殊视觉的器官。也有些鱼的眼睛变小,甚至退化成没有眼睛的“盲鱼”。” 这些鱼类往往长出比自己身体长数倍的须,以此作为在漆黑深海中生存的工具。”虽说同学们大多是在海边长大的,可青门的海洋必竟只属于浅海区域,对于海洋深处的了解,丁教授觉得有必要多介绍些,使他们对海洋生物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丁老师,那里有氧气吗?”
“有的。没有氧气怎么生存啊?它们呼吸的氧气是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压力大,气体溶解度也会加大,因此还是很充足的。”丁教授详细讲解,这的确是让人疑虑较多之处。
“它们生活的环境那么恶劣,那鱼类都吃些什么东西?”
“主要是靠“天”吃饭。大洋水面上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产生初级生物,它们死亡和分解时,会不断地沉降到侮底,构成深海食物链的一部分。浅海动物尸体的沉落,也是重要的来源。当然这些机会比浅海少得多了,所以只要能得到,深海鱼类就决不会放过。另外,海底断裂带裂缝口的热水也能带来部分食物,又构成一部分食物来源。”丁教授很喜欢这种互动的交流方式。
“我觉得印度洋的鱼都是怪怪的,有个亲戚去东南亚旅游,他拍回的照片中,我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