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父亲
长篇纪事文学
时空错位
作者ab从头越
电子邮箱:ab644916@
引言
2004年我在北京过60岁的生日,人这辈子算是划上句号了,是在昏庸中等死呢?还是争扎着再做点什么?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历尽沧桑。
时空错位,时代悲欢,无不证明:“是时代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代,人最终不能胜天。”
我决定将这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如实记录下来,他浓缩了我们这一代的人的欢乐和悲愁,映射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的希望和追求。
历史终于又开始轮回了。
仅以此来缅怀我的亲人和朋友。
时空错位(一)
父亲
父亲叫魏辉,字光燔,1908年,出身在四川中部贫瘠的丘陵地区,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代务农,赤贫,父亲到16岁前还没有穿过一条裤子,春夏秋冬都用一块被布遮住下身。为了供父亲上小学,祖父曾帮人算命,祖母磨豆腐、帮人织毛线,晚上点不起清油灯,就在磨盘和纺车上插条香,然后点燃香,磨盘和纺车转动使燃香产生了微弱光亮,借此来添加豆料或接线。
祖母四十岁眼睛瞎了,不到五十岁就在贪病中死了。她一生中生了九个孩子,有六个都在老家的恶劣环境中死去,只有从老家跑出来的一个大伯和我父亲、父亲的一个么妹(被我们称为九姨),存活下来,先后在上世纪7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病逝。
听母亲说:
留在老家的兄妹都死得很悲惨,有一个出嫁了的满姨(可能是父亲的四姐,俗称为满姨);是被丈夫拉着双腿,在田硬上活活倒拖死的,情景惨不忍睹,无人敢调解和干涉。其原因,一方面是我祖上在老家安岳,属赤贫户,无田无地;另一方面还是由于我父母亲的婚姻造成的结果。
我祖上是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浪潮中,由浙江迁入贵卅遵义,再转迁到四川安岳大泽乡。因属外迁户,虽勤劳善良,以耕读传家。但因天性耿直、忠厚本分,有点自恃天赋聪明,不愿为三斗米折腰,而孤芳自尝,所以虽历尽沧桑,披星戴月,辛勤耕耘,三百多年仍不能在小小安岳大泽乡操成名门望族,只是繁衍了一两千人的小户人家。到父亲那一代更是贫穷:十六岁的大小伙子了,还没有穿过裤子!
祖辈虽然贪穷,但还是想方设法让儿女们受到一点教育,所以父亲青少年时,也上过当地的高级学堂(小学),学习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近代知识。
父亲天赋聪明,刻苦好学,丈义,好交友。所以在学校不但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算是小有名气,加之人长得高大英武,倍受同学的拥戴。
在学校,父亲认识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母亲,而且偷偷恋爱上了,当时父亲好像是22岁,母亲16岁。
母亲叫苗庭芳,与父亲同乡,属大泽乡豪门大地主么房的女儿。虽到外祖父一代,么房家境已经败落,但母亲仍属大家闺秀。
门不当,户不对,父母的自由恋爱在清未民初那个年代,肯定会受到母亲家族的竭力反对。
父亲受新潮思想影响,小学还差1年毕业,就悄悄带着母亲,离家出走,逃到离安岳有三四百里的江口县,同居成婚。
父母亲的私奔,在大泽乡抛起了惊涛骇浪,逼死了几条人命,我奶奶、蛮娘等都在这场风暴中先后去逝,母亲家族还派出无数家丁,带着盒子枪,到全川各地,搜查我父亲,发誓要将父母捉拿回安岳问罪。
父母逃到江口县,举目无亲,身边只有大伯给的几个大洋,在江口县观凤楼附近,租农家房子安顿下来,后来母亲生了我大哥魏朝纲,字灌生。
祖母死后,祖父也偷偷来到江口县与儿子和儿媳、孙子团聚,生活上主要靠大伯接济,祖父开了个算命摆,帮人算命,父亲也曾在太平街小学代课半年。
生活窘迫,听母亲说,每天吃对时饭(一天只吃一顿),一顿就一个锅魁(一两多重的面饼)。
大伯是父亲大哥,十多岁就离家出走,在丹金县一位藏族土司,古守备家当家庭教师。后来二十几岁,立志出家修行,到成都青年宫考当道士(考的是第一名),在丹金观音阁任方丈主事,念经行善,造福一方,终生未娶,无儿无女。
伯父对我家贡献极大,从父母出逃成家,到父亲以后送去劳改,都无时无刻地帮助我家。
父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