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团加入,加藤光泰心知不妙,不敢再恋战,连忙传令向王京方向撤退。仗着军纪严明和训练有素,日本军咬着牙苦战,且战且退,总算没有形成溃败之势。
查大受杀的性起,率队猛攻,辗转追杀出四五里地,杀的敌人横尸遍野。正在这时,高彦伯从后拍马赶到,拉住查大受道:“查将军,穷寇莫追啊!你看前方那座土坡叫做砺山岘,看着没?那坡后好象有旌旗飘动,这里离王京太近了,小心有倭寇的伏兵!”查大受猛然警醒,顺着高彦伯手指的方面看去,果然望见八九里外的那处土坡左近烟尘滚滚,隐隐有马嘶人喊之声传来。
祖承训这时也拍马赶到,三人一商议,按查大受的意思还要再追杀一阵,可是经历过平壤败阵的祖承训这回学乖了,认为敌人强大的铁炮队还没有出现,贸然出击,恐怕会落入敌人预先布置好的火枪阵中,既然取胜,不如就地结营扎寨,等后续部队赶到时再继续前进。
听他这么一说,查大受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停止追击。这一仗,阵斩日军六百七十人,伤者无数,并缴获大量弓刀箭矢,明军阵亡三百二十人,伤一百多人,可谓全胜。
明军胜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骑兵的冲击作用,参战的两千多人都是骑兵,而且战法娴熟,以集团冲锋的方式快速而有效的突破了日军阵地,加藤光泰虽然也是名将,可是他所经历的日本战国时代的战斗多为步骑兵混战,只有在非常大的合战中才可能遇到几千人的骑兵冲锋,况且日军渡海而来,战马输送不易,他凭着先入为主的老经验,且无火枪助阵,在异国军队陌生的战法面前吃了大亏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着砺山岘方向鼓声大作,在阳光照耀下,无数雪亮的矛尖从地平线上渐渐升起,随着鼓点越敲越密,日军大阵也开始渐露峥嵘。一队队步骑兵密密麻麻的像蚂蚁一样从土坡背后转了过来,开始向明鲜联军阵地前进。看样子没有五千人,也有三四千人之多。
刚刚打了胜仗的联军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危局面前颇有些措手不及。高彦伯道:“倭兵来的众多,我军体力还没有恢复,不利急战啊。左走两里有个去处叫碧蹄驿,那里地势颇高,正可我军扎下营盘与倭寇对阵。”“甚好!”查大受点点头,命全军起营,快速向碧蹄馆方向移动。
来到碧蹄馆,查大受居高临下的回头观望敌阵,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好家伙,绕过砺山岘向明军方向前进的日军络绎不绝,已经出现在平原上的差不多快有五七千人了,可是仍有队伍不断的从坡后转过,竟是日军大队人马来袭!已方只有三千人不到,这可如何是好!
第十三章 背水一战
得到搜索营急报,拖后二十里的日军第三军团主力七千人加快了行军步伐,终于在加藤部队行将崩溃之际赶到了战场,至此,日军以接近九千人的兵力对阵明军三千人,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怎么样,有信心顶住吗?”查大受皱着眉头问道。“顶不住也得顶啊。”祖承训和高彦伯互相看了一眼,苦笑着回答。
“哈哈,看来倭贼这次来的可真不少啊,正好让咱们杀个痛快。”查大受表面上满不在乎,心里却同样暗暗叫苦,李大帅只是让自己搜索敌情、探勘沿途地势,以便于拟定作战计划,可是自己一念之差竟然轻敌冒进,孤军强突到敌人重兵守卫的王京城附近,现在后悔已经没用了,面对强敌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想到这儿他反而冷静下来,吩咐高彦伯,趁日军尚未合围之际,派熟悉路径的朝鲜兵快马兼程往坡州求援。高彦伯赶紧照办,不一刻,一百朝鲜骑兵掩护二十名同伴借着夜色掩护,打马扬鞭从日军包围圈的缺口处突了出去。然后快速撤回高地。
月光渐渐明朗,明军依着坡势,四面掘了壕堑,排下鹿岩、拦马桩、箭刺。车兵营指挥使王问将七十辆战车结成环阵,车兵营是明军中独有的兵种,主要装备偏厢车,性能以防御为主,外形和当时民间的大车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民间的大车的车箱两侧各有箱板,而这种战车只有八片可以折叠,外面嵌着铁皮的硬木屏风,平时放在车辕上,作战时打开竖在临敌一侧,所以称之为“偏厢车”。(还有一种战车叫正厢车,是俞大猷所创,利于进攻,但似乎并没有成为明军主流装备。)
每辆偏厢战车上装载着“佛朗机”轻炮两门,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欧洲式的火器只能算做大口径的火枪而不能算做炮(在后续章节也把它称之为佛郎机铳)。它以青铜或铸铁铸成,长度自三尺至七尺不等,口径则小于两寸,从炮口装入铅弹,因为助推的火药是以子铳方式预先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