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部分(第1/4 页)
谢宏囧,二弟真有创意,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出城之前,一人发两个豆沙包……这福利倒是不错了,可二弟就不想想,这些兵马是准备出塞的,万一要是有人吃上瘾了,到时候去哪儿搞豆包去哇?
豆沙包吃上瘾的人确实是有的,谢宏的吐槽也不是无的放矢,只不过刘贵妃这样奇葩的人终究百里挑一的,所以,谢宏也就是随便腹诽两句罢了。
出征之前发豆包,将无可置疑导致士气大振,谢宏又有什么意见可提呢?笑话,这可是贵妃最爱吃的东西,当年的杨贵妃成就了岭南荔枝之名,今天的刘贵妃身材不在古人之下,受到皇帝宠爱更是犹有胜之,给区区豆沙包做个代言又有何难?
转头看看尚膳监方向,正袅袅升起的炊烟,又想到五万将士拿到慰问品之后,可能会有的反应,谢宏也是莞尔。
“走吧,谷老哥,去龙凤店找皇上。”
!@#
''
' '
第798章 路边有间龙凤店
第798章路边有间龙凤店
作为京城的餐饮一条街,进入正德四年之后,皇城西大街的人气也是一天比一天高。''究其原因,主因当然是日趋正规化的联赛,不过,紫禁城固有的魅力,以及整个京城欣欣向荣的繁荣也不无影响。
同时繁华之地,京城的繁荣和毗邻的天津又有所不同。
后者是个大工业区,那里的人目标明确,所以整日都很忙碌,只有在太阳落山之后,各种服务设施的人气才会高涨起来,白天多半只是零星有些人在。
而京城是个综合性的地方,各式各样的人充斥于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新鲜以至难以抉择。如今京城内,人数最多的是各地赶来的士子,他们也是来赶考的,只不过士子们的眼睛不再盯着春闱又或国子监,而是集中在了书院之上。
作为显学的儒学已然式微,若不改弦易辙,只能选择出海搏前程或者入翰林院终老。如今的翰林院已经不再是往日的清贵之地了,入院的难度固然比过去低些,可相对于前程而言,简直是个糟得不能再糟的选择了。
从前的翰林,就算权职不彰,一直混不出头,至少也能执掌刀笔,修撰青史,掌控的是世人最重视的身后之名。若是顺利升迁,那就更加了不得了,翰林院可是封阁拜相的必由之路。
现在么,翰林院的职责只剩下了两个,一是学术研究,也就是儒学的去芜存菁,因为没了朝堂上的支持,原先那些吓死人高言阔论自然是拿不出手了。谁要是厚着脸皮硬上,那么,翰林院的位置也就没了。
侯爷说得好:做学问还是要实事求是的,没有实打实的证据,那些对儒家先贤的没边际的追捧,就只能当做别有用心来处理了。
其二,则是修史,这一次修的却不是古代史,而是儒史,侯爷将其命名为《儒林外史》,主要是罗列儒家名人的生平的。外史中不许歌颂某个大儒的道德多高,只能写明此人的生平事迹,在何地为官,期间政绩几何,甚至考据一下这人为官前后的家产。
儒家的有识之士不少,哪里还不知道这是谢宏打落水狗的策略?可知道归知道,他们不写的话,自有旁人来写,要是换成那些法家,甚至墨家的信徒来写,那才真正要命呢。
儒家讲究的是,只有一个人有德行,有名声,那么不论他实际作了什么,这人都是个德高望重的好人,所以,翻开国史,只见开国以来,名臣良相比比皆是。
现在要翻案了,法家弟子讲究考据,最是认真不过,远的可能考究不出来,或有些疏漏,可本朝人物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而墨家这个本已湮灭,却突然因谢宏而复兴的学派,跟儒家是完全对立的。
儒家讲究伦理纲常,而墨家推崇的是平等兼爱;儒家一向内王外圣,墨家则是相反;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就曾经怒斥墨翟为‘禽兽’,后者对孔夫子也是不屑到了极点。
墨家学说不受统治基层所喜,等儒家上台之后,更是不遗余力的予以打压,双方结下的仇恨,和理念上的冲突,用不共戴天来形容都不为过。
虽然儒生们并不知道,行事与传说中的墨家子弟极为相似,手段也堪称杀伐果断的谢宏,为什么没有对儒家赶尽杀绝。但他们很清楚,对方的身份毋庸置疑,对儒家的不屑也摆明了的。
要是他们拿出以前那套东西,搞些消极怠工,甚至罢工的把戏出来,那人家也不会手软,大不了就换一批人呗。法家倒还罢了,要是换成讲究兼爱的墨家来修史,那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