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有一个重要的外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动荡的欧洲终于需要一场大战来解决所有的恩怨。1914年6月28日,一位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意和英国很快都卷了进去。战争无比惨烈地打了整整四年,一直持续到1918年11月,6 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最终以奥匈帝国解体、德国和意大利战败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版图。在政治上,1917年10月,俄国爆发布尔什维克革命,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远在战火彼岸的美国成了新的世界统治者。在过去200年中,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大英帝国在战争泥潭中耗尽了所有资源,它不得不靠向美国借贷才能支付战争费用。1916年10月,正在英国财政部就职的梅纳德·凯恩斯—他日后因凯恩斯主义而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忧心忡忡地向内阁汇报说:“英国每个月要向美国借贷2亿美元。”而一位叫尤斯·泰斯的勋爵大人则写道:“我们的工作是设法让美国人感到心情舒畅,这样他们就能不加限制地向我们贷款。”
在亚洲地区,世界大战的重要结局是,欧洲列强陷入混战,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势力,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民族企业家获得了喘息和崛起的机会。①
1915作为抵抗的商业(3)
从1912年到1917年,无锡的荣家兄弟一口气开出了九家工厂。
茂新面粉厂办了八年之后,终于站稳脚跟,到1910年,工厂产量比初建时大了十倍,已经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了。这时候,两兄弟兵分两路,老二荣德生留守无锡,老大荣宗敬去了上海。1912年,荣宗敬在上海新闸桥开出第二家面粉厂,起名福新。他在股东会上提出,为了扩大再生产,三年内不提红利,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滚雪球”。
为了加快“雪球”的滚动速度,以冒险为乐事的荣宗敬采取了新建、租办和收购等多种手段。在上海滩上,他放出风声:“只要有人愿意把厂子卖出来,我就敢买。”1913年夏天,他租下陷入困境的中兴面粉厂(两年后全资收买,改名为福新四厂),到了冬天,在中兴厂东面,新建福新二厂。1914年6月,他又在福新一厂的旁边吃进土地,建起福新三厂。
至此,在上海闸北的光复路上,沿苏州河,一字排开四家荣家面粉厂。其高耸的烟囱日日浓烟滚滚,机器的轧轧声昼夜不绝,苏州河里运麦装面的船只更是川流不息,景象已是十分壮观。1916年,荣宗敬又远赴汉口,建福新五厂,第二年,租办上海老牌的华资面粉厂华兴,改名为福新六厂。从此,无锡荣氏兄弟的名声轰响于中国商界。
荣宗敬是一个疯狂的扩张主义者,他办厂有两大手段,一是求多,一是求新。他的经营哲学在下面这段话中透露无遗:“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在讲求规模效应的同时,他在质量上也是不惜血本,工厂购置的制面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制机磨和600筒面粉机。他又根据中国小麦的特点,对打麦机、荞子机和圆筛等设备进行了技术改进,使得面粉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于同期的外国工厂。
荣宗敬在上海等地拳打脚踢,弟弟荣德生在老家也没有闲着。当时无锡有五家面粉厂,1914年,他收购惠元面粉厂,改为茂新二厂,不久又租办了泰隆、宝新两厂,于是,五家工厂有四家归入荣氏旗下。
短短五年中,荣家手握十家面粉厂(其中八家自有,两家租办),每日夜可出面粉万袋,已是无人可敌的“面粉大王”。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工业停滞,面粉军需却暴增。中国面粉以价格低廉、产量可观而一跃成为全球新出现的采购市场,荣家的“兵船”牌面粉远销到欧洲和南洋各国,因质量稳定,它成了中国面粉的“标准面”。
在面粉上陡成霸业的同时,荣家的棉纱工厂竟也同步急进。
创办于1905年的振新纱厂到1912年的时候已经很赚钱了,每年可得利润20余万元。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的周家桥开建申新纱厂,购英制纺机36台,第二年投产开工,正赶上欧战期间的需求饥渴。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出现了“一件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