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第二,敌人引明为助,乘机威逼归服。尼康外郎之名,明、朝文献未载,难知其详,据《武皇帝实录》等书,他乃苏苏河部内的秃隆城主(《满洲实录》记为图伦城主),即建州左卫一个候袭官职的头人。尼康与明将关系密切,为李成梁引路,击灭阿台有功。他又曾向抚顺游击献谗,责治苏苏河部撤儿湖城酋长瓜喇。尼康原来的势力并不大,部众不多,观其后来屡逃,不敢与努尔哈赤交锋,即系明证。但是尼康向导有功,努尔哈赤又为明臣所厌,因此明将气势汹汹地对努尔哈赤宣称:“事已完矣,今复如是,吾即助尼康外郎,筑城于甲板,令为尔满洲国主。”《武皇帝实录》卷一。寥寥数言,震动极大。当时,王杲父子齐遭斩杀,同死者三四千人,建州各部酋长伤亡不少,叫场、塔失双双丧命,另一强“酋”王兀堂亦惨败遁逃,“建州部益弱”,明威大振,“东夷震慑”。在这样形势下,明臣的讲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他说要为尼康筑城,要让尼康主管建州女真,谁能怀疑,谁敢抗命,一下子就使尼康威望剧升,势力激增,“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康外郎,其五祖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以归之”。尼康乘机“又迫太祖往附”,俨然以建州国君自居,这对努尔哈赤一家来说,又是一大威胁。
从永乐三年(1405)猛哥帖木尔第一次入京朝贡受封指挥使,到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觉昌安父子去世,在这一百七十九年里,努尔哈赤家族历经盛衰,三起三落,遭受了三次大灾难,而尤以最近父、祖冤死,祸害更为严重。宣德八年(1433),虽然猛哥帖木尔及长子阿谷死于“七姓野人”之手,董山与母被掳,家财尽丧,损失不为不大,但毕竟是因忠于明朝而遭难,明帝特予优待,立即敕令“野人女真”归还人畜财帛,升凡察为都督佥事,不久又授董山为指挥使,连续晋升至右都督,袭父故职,掌建州左卫,凡察掌建州右卫。正是由于明帝的擢用和支持,董山才能由一个孤苦幼童一跃而为“雄长诸夷”的强酋,重振父业,名扬各部。成化三年(1467),董山因乱被斩,明军攻剿三卫,杀掠人畜,为害甚烈,但董山业已称雄多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余势犹盛,故不到两年,其子脱罗“悔过来朝”,明帝即令袭封都指挥同知,掌左卫,随即晋为都督,家道又复中兴。这次觉昌安之死,却形势迥异了。觉昌安、塔克世仅系普通酋长,官衔不尊,业绩不显,部众不多,牲畜不旺,器仗较少,努尔哈赤弟兄得到的遗产寥寥无几,史载只有遗甲十三副。兼之,明朝边臣恼怒,支持仇人尼康,部众叛离,族人心变,局面的险恶,灾难的深重,远逾昔日。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癸未起兵(5)
尽管身陷绝境,年方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却没有被敌人吓倒,坚决不向尼康屈服。他不顾寡不敌众、强弱悬殊的恶劣形势,毅然高举义旗,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率领少数人马,猛攻秃隆城,打响了建立后金国的第一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甲起兵”。
第四节 削平各部(1)
一、 群雄争长
清太祖努尔哈赤
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当时的女真各部是什么样的局面?这是关系到努尔哈赤盛衰兴亡的重要问题,不能正确观察、掌握形势,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便难以战胜敌人,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在这一点上,努尔哈赤非常聪明,十分重视,判断异常准确,收效也特别显著。
《满洲实录》满文体,对此情景,有一段总结性的叙述,译为汉文如下:
时各地之国为乱。满洲国之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山纳殷部、鸭绿江部,东海窝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呼伦国之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各地盗贼蜂起,各自僭称汗、贝勒、大人,每村每寨为主,各族为长,互相征伐,兄弟相杀,族众力强之人,欺凌、抢掠懦弱者,甚乱。
《满洲实录》将万历年间的女真分为“满洲国”、“东海”、“呼伦国”三大系统,“满洲国”就是建州女真,“呼伦国”是海西女真,“东海”女真是“野人女真”的一支(另一支为“黑龙江女真”,以住居黑龙江流域而得名)。
建州女真内部,陆续演变为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鸭绿江部、纳殷部、朱舍里部,等等。各部又分为若干小部,如苏克素护河部,有图伦、萨尔浒、嘉木湖、沾河、安图瓜尔佳等城寨,浑河部包括杭嘉、栋嘉、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