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父亲死后,秦桧终日眉头不展,时常咬牙切齿道:
“我若得志,必当报之!”
第五节 秦桧写真(2)
无奈满腹仇恨,却不能充饥。
他们这群孤儿寡母,远离老家,无屋可居,无地可种,眼看翼筐罂然,幸亏大娘武氏十个指头挑描刺绣,缝衣补裳,朝趁暮食,敏学妻妾并其儿女合锅灶吃饭,粗茶淡饭,度过好些时日。秦桧的生母孙氏却不思营家,时间一长,武氏也不甘心,领着自己的儿女黯然离去,一家自此四散。时秦桧不足十岁。
大娘离开,贫困加剧。
连粗茶淡饭,也是有上餐无下顿。买大粪的人嫌他家屎粗尿淡,少肥力,都不愿收购。只见拉粪车的人,来来往往,日逐从门前漠然而过。自古用‘贫惟四壁’这四个字,来描写家境的极端苦贫,就是说家里贫困得只剩下四面墙壁了。秦桧家里贫困得连四壁也无,住的房屋是赁来的,常为赁费发愁,曾为几千钱,年少的秦桧四处向人告贷。岂知邻居故旧,望着他浑身布素,料定八成有借无还,谁肯借他?秦桧只得卑词屈体,那些邻居故旧无不冷言冷语,带训带斥道:
“你家大人不用心营家,要钱花,不肯上市;要粮吃,不肯下田。又喜欢吃现成的,厌烦做饭,讨厌洗涮,一味指望借,靠借过得穿日子?”
左一句,右一句,虽是实话,毕竟有轻薄之意,秦桧的脸涨得通红,却不肯转去,苦要求借。见一个少年如此被对待,旁边有人老大不忍,那邻居故旧却争辩道:
“你别看他年少,他天资狡险得很。”
无人肯出借,没了赁房之资,卖东当西,凑齐盘缠,搬回老家江宁的僻乡之中,省得房租开支。回乡途中,时遇涨水,大水退去时,秦桧望着一片狼籍的河滩,对母亲说道:
“若能捡到一包银子就好了。”
孙氏回言道:
“哪怕漂来一张交子也好。”
古语云:“不吃嗟来之食,不使漂来之钱。”贫困到这种地步,谁还去管古人云。
刚在乡间落脚,一日天黑,偶有一只野兽从后门误入家中。原来是一只豺,当地叫做岗狗。虽是野兽,进了人家,却也惊惶,秦桧道:
“若跑进一只白鹿就好了。捕捉到了上献皇帝,可以立个献‘祥瑞’之功,封我个区区官职,哪怕只是九品,也就够了。”
所谓白鹿,不过是因梅花鹿基因罕见的变异,而使毛发呈白色。古人则以白鹿出现为“祥瑞”,归因帝王圣明仁德所感而至。一旦发现有白鹿出现,必报朝廷,捕获之后上献皇帝,上千年来这已形成了一种惯例。
孙氏见了豺大惊,恐那些嚼舌头的胡扯野老公如何如何,嘱咐秦桧不要出声,秦桧问其缘故,母亲只是说不要多问,吩咐孩子们悄悄驱赶出去。
因极贫难熬,孙氏只知道拿孩子出气,时常打骂孩子。秦桧身处人间深渊,却不改出人头地的大决心。二十里外,有一小寺临江边,乃是猢狲王寺。秦桧听说时常有贫苦子弟居寺读书,粥随你吃,房任你住。秦桧收拾书籍和日常换洗衣服,打成个包袱,背着独自前往。在猢狲王寺,秦桧埋首青灯,不知寒暑。不觉两年,徽宗崇宁二年,秦桧才十二、三岁,寺中主僧和个行者见他读书过度发愤,岁岁不回家过年,劝他道:
“今科不举,还有下科,何必焚急?”
秦桧道:
“小生家贫等不得,早一科就少一年挨饥受冻,就少一年受人轻薄。”
书读得腻味时,他走出寺院,望着不远处农人正收割稻子,憋着一口长气,狠狠吟道:“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可见思量田产财富,已入骨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节 秦桧写真(3)
正在他面壁苦读之际,传来一个消息:
“时兴‘崇宁兴学’, 朝廷将王安石的‘三舍法’ 遍行天下。科场取士,全由官学升贡:由县学升入州学,再由州学升入太学。太学岁试入上等者,即可赐第授官。官僚子弟可免费入学,而寒俊(即普通百姓优秀子弟)则要经过反复考试合格才能入学。”
此正是崇宁三年(1104年)。
对秦桧而言,这个消息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说它好,秦桧蒙父亲从八品官爵,正合入官学条件,且不要花钱。说它坏,此时他年已十四五岁。一心追求功名的他,不得已只得进县城入小学从头读起。所幸自县学至州学,一路学习顺利。假日空闲时间,他出去私学谋童子师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