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 言罢,姚大翁扳着手算道:
“此时是大观二年戊子,夏五月中旬,算来五郎六岁有余,正值年幼,学习东西快。又在想学的兴头上,大人就要如铁匠趁热打铁,趁兴头去教他。兴头过了,想教也教不会。若再长一两岁,五郎就要上小学了,不再方便出远门了。何况此年龄又是孩子学会顽皮的时候,关键的很,教他学点正经东西,不会变成顽劣。”
岳员外见姚大翁确欲辞去,知不好再三强留,只得应允,笑道:
“做外公好难。养了女儿,还要教外孙。”
“有后人可教,是福气。就是怕没得后代。。。。。。”
姚大翁言尚未尽,岳飞道:
“做小孩子也难哩。现在去,得不到压岁钱;等过年去,又等不得。”
童言无忌,一家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晚上,姚氏中堂设酒,全家毕集,为上马之饯。又备齐鞍马,收拾好行囊。
次日,五更鸣鸡三唱时,姚大翁起床梳洗,吃过早膳,待天微明,就带着岳飞出门,骑马上了路。岳员外夫妇随后相送。
汤阴和雄州,一条南北相通的驿道相连,交通便利。自岳宅西行不到十里路,就是那条驿道。
将近驿道,岳员外自袖中摸出一把枣子,帮岳飞袖好,姚氏拿起一粒喂给岳飞吃,叮嘱岳飞道:
“到了那边,要听外公、外婆,还有舅舅的话。”
姚大翁抢先替岳飞答道:
“据我观察,这个无需嘱咐他得。”
不觉到了丁字路口,一条宽阔的林荫驿道,横亘在面前。这是当时天下最宽最长的一条驿道。驿道西侧,立有一招牌。
岳飞指着那路牌问道:
“那是四个什么字?”
“亲善驿道。”
踏上驿道,姚大翁停下马来:
“不必送了,在此相别。”
“爹爹此去,长途保重,到家后搭个平安信息来。”
彼此珍重而别。
第六节 契丹的麦子是什么颜色的?
姚大翁轻轻拨转马头,向北行去。路边的绿树,一棵又一棵;金黄的麦地,一片又一片,被甩在身后。不觉行至汤河,这汤河水清冽得如谷酒一般。
岳飞望着汤河,问道:
“外公,你晓得我们的县名为何叫汤阴么?”
“不晓得。请告诉我吧。”
岳飞观察着姚大翁的表情:“你骗人,你晓得。”
“这也被你发现了。”被岳飞看穿,姚大翁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只得老实作答,“因汤阴县城在汤水之南而得名。”
这一路北去,老少二人,一问一答,有说有笑,好不开心。又因此去,天气却早,路上人踪尚稀,说笑更无顾忌。岳飞的笑声,沿着悠远的道路传得渺远:
“外公; 这条亲善驿道有尽头么?”
“如何没有尽头?这条驿道全长1800多里。它南起东京开封府,纵贯你们汤阴县,经我的家乡宋辽界河白沟,进入大契丹国,继续往北,经辽南京、辽中京,最终抵达辽上京。上京临潢府就是它的尽头。”
“大契丹国是什么样子?”
“燕云之外是茫茫无际的大漠。”
“契丹的麦子是什么颜色的?”
“麦子是中华农耕之物,契丹人是游牧部落,马背之帮,并不定居耕种,无所谓麦子。不过,凡中华之物,丝绸,茶叶,猪肉,米麦,文字,典章制度,城池,契丹人无一不羡,喜爱非常。故时常驰马南下劫掠,他们称之为‘打谷草’,逢中国有事,或他们遇着灾害之时尤盛。唐末以来,他们启用汉人,教契丹人耕田打铁,砌房屋造城池。渐染中原教化,百年有余。建元称制,分建京阙,宫室,官号,尽效中国。衣冠文物,百工技艺,竟与中华无二。譬如,我们的国主称帝称宗,契丹的国主也称帝称宗,契丹目下的国主称天祚帝。我们大宋,建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大契丹国,建有五京:上京临璜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山府。”
“大契丹国为何又叫辽国?”
“这里还藏着一个故事,罕为人知。五代末,有一位汉人使节出使契丹,契丹人炫耀道:‘我们的马跑到哪里,大契丹的国界就到哪里。那个汉使骑着马跟着那个契丹人跑了几月,不见际涯。他在马背上望着辽阔的草原,惊叹道:‘真是个大辽国啊!’‘辽’即广阔。契丹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