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宦官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或群体,其主要生理特征即是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殖器官。由于丧失了生殖器官,宦官在生理上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男性的地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即是颏下一般不长胡须。古代一些历史典籍中多有宦官无须的记载,洪迈在其所著的《夷坚志》中则称,成年男性在遭阉割后,原有的胡须也会逐渐脱落①。《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与太后赵姬有私情,时常在甘泉宫幽会。但随着秦王年龄的增大,吕不韦担心事情败露,便想断绝与太后的关系,而太后却无所顾忌。正巧有一个酒色之徒犯了罪,被判宫刑。吕不韦听说此人天赋异禀,身强力壮,便用重金买通了行刑官,免去真刑,而只将此人的胡须拔去,假冒宦官送进了宫。此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宦官嫪毐。相反,一些颏下生须的宦官自己多半会洋洋得意,而其他人却往往觉得其“不类阉人”。见于历史记载的宋代权阉童贯身材魁梧,颌下还稀稀落落地生有几根胡须。他对此很是得意,平日也尽力装出一副仗义疏财、宽宏大量的大丈夫气概,但有人却指斥他是假阉人①。《明宫史》的作者刘若愚是万历时的宦官,他也因长着胡须而且颇为得意。
宦官的第二个外部特征是因男性性器官的退化而导致的声音尖细和皮肤细嫩,所以从整体形象上呈不男不女状,常常会使人产生女扮男妆的错觉。然而据历史记载,中年以后宦官的肌肤似乎比女性更容易松弛,面部皱纹特别多,看上去较其实际年龄更显衰老。而且由于性器官的退化,颏下的喉结不明显,声音也远比正常男性尖细。或许正是因为年轻的阉宦较正常男性白净秀美,很像女人,所以古代的皇帝会选其当男宠或娈童;由于他们的声音尖脆、音调极高,古代宫廷中的阉宦又常被用于唱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男性如果是幼年被阉割,就会阻断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如果是成年被阉,男性所有的性器官也会因之退化,然而也不排除在生理表征上会有个别接近于正常人的特例。这大致表明,古代典籍中有关宦官外部生理特征的历史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所以至少在外部生理特征上,宦官可以被看作是因遭受阉割而丧失男性基本生理特征的中性人。
宦官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其心理状态,进而对其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自卑感
宦官其实都是一些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命本能的可怜人。他们尽管身处宫廷却位在贱役,皇帝、后妃以及皇子、皇孙们从不把他们当人看,即使是世俗人的话语中,他们也被鄙称为阉竖、刑腐、阉狗。所以他们面对的是生理的缺陷、卑贱的地位、家庭的排斥及社会的歧视,因而备感屈辱与自卑。司马迁在受宫刑后痛不欲生,屈辱无已,他写道: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宦官的性格特征(2)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①
“乡党戮笑,污辱先人”,这是遭宫刑者的普遍感受。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感受,他们对自身的生理残缺极为敏感,因而如果与宦官同座,看到无尾巴的狗应拐弯抹角地说是“鹿尾的狗”;若看到缺柄的茶壶或别的什么“欠缺”的物件,应一概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对于切、割、斩之类的字眼尤其忌讳,若非说不可,一定要改用别的字代替。宦官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让非同类之人看到下身,否则即被认为是最大的侮辱。清代北京有一条“尽忠胡同”。这里靠近皇宫,胡同里剃头铺、裁缝铺、吸烟房、浴池一应俱全,宦官每当下值,便来此聚集,尤其是洗浴非这里不可。因为这里浴池的顾客都是宦官,连伺候的伙计都是阉人。
也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明代的一些宦官图谋“阳具再生”。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竟然听信方士所说的“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的胡言乱语,窃买童男脑髓食之,并为此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手段,谋杀小儿无数。其行为着实卑劣无耻。
其二,发愤意识
宦官在经受阉割而成为宫廷仆役后,选择其他生活道路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上被阻断了。在这一现实面前,有的宦官会万念俱灰,成为只求满足口腹之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