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部有10公里的路),也不管此行是否“凶多吉少”,我只知道这件事对农场有利、对我的发展有价值,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尝试。领导同意了我的请求,让我做了联营厂中方筹建组组长,同时我也觅到一位曾是中国农业银行襄理的老银行家做我的顾问,由此开始了崭新的工业企业管理生涯。
我的直觉是正确的,联营厂代表了上海工业扩散转移的新方向,由此我们得到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的关注,这给工作带来莫大好处。通过全力突破,我们争取到了农场联营企业享受上海户口的特殊政策,
凭此我们大张旗鼓地在农场开展宣传和招聘,200名优秀青年作为新工厂管理技术骨干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队伍中,进入了在上海的中国钟厂。我把刚两岁半的儿子送进了全托幼儿园,和这批骨干一起到中国钟厂实习了。
中国钟厂在当时生产的三五牌台钟还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后来成为“中国首富”的四川人牟其中赚的第一桶金,便来源于倒卖台钟。而我们联营厂是为中国钟厂增加机芯生产能力而设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工厂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冲压、机动装配和电镀生产能力都要新建和转移。我们到达钟厂实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生产环节中的各项技术,这并不是很难的活儿,但此前我们全都是“土包子”,对机械一窍不通,因此跟钟厂师傅特难沟通。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恶补”。于是我白天在工厂尽可能多地理解各个工段的管理和相互联系,了解零部件的各道工序和关系,晚上我则借一本工艺手册,回家再抄写、熟读。很快,原来对我不屑一顾的技术老师傅也来和我商量事了,半年实习下来,我们团队个个成了当班的主力军,
令钟厂的老师傅们刮目相看,在那个时候,这也算一个奇迹了。
与此同时,农场的另一支队伍也在半年内完成了改建厂房的工作,1981年的6月,我们的联营厂正式开业了。但就在一切顺风顺水时,变局也在酝酿。联营厂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地方,注定要伴随着利益矛盾发展,市场供求和价格制定原则带来的利益分配,永远像扯不完的乱麻般缠绕着工农双方。一段时间下来,我们与中国钟厂的合作因为总量没有大幅度增长,工方要保住原有利益,农方投入也要分得利益的纠缠,一直处在矛盾争论中心。我使尽浑身解数,四处周旋,风风火火地活动在各部门间:我在农场的党委会上争取到必须发展的主导方针,又去钟厂的领导那里要求下放更多的零部件生产和给予更好的价格,我总结联营厂的情况,争取得到钟表公司和轻工业局领导的支持……在我最无奈的时候,我甚至在星期天直接去敲市计委领导的家门,心急火燎地请求领导相助。我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给当时计委的一位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他到农场局协调,希望调我到市计委工作,只是农场不肯放而作罢。
钟表生产的复杂性在于计划性,上百种规格的产品,几十个零部件有上千道工序,还有成品钟15天的校准期,没有科学管理的系统,就是整天“救火”的命。因此我在摸透了联营厂的要点后,将重点放在计划和质量部门,并和上海总厂建立了直通快线,这样的改革让我对工业管理有了信心。与此同时,在钟厂工作期间我又考进了上海电视大学工业管理专业,花了两年业余时间学完三年制大专的全部课程,这也大大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在毕业前夕,我结合我在联营厂工作的经验,撰写了《联营企业发展问题思考》的论文,最后成为我们学校最佳优秀论文。
那的确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很多成败经验都成了我的宝贵财富,而很多管理的感悟也在那段时间里沉淀进我的血液,为后来的公司生涯储存了营养。我记得当时我们厂有位副厂长,是部队转业来的,为了给和他亲近的车队长加工资,他和我较上劲儿了。他不买我的账,我也非要和他说个明白,我们俩的矛盾就此闹开了,最后我们跑到场部领导那里去明辨是非,领导听后给我们各打了五十大板,说这么点事用得着闹腾吗,便劝说我们“将相和”,说来也怪,到那时我们互相看着对方,都差点笑出来,想想也是,企业里哪有这么多是非对错,很多事情不是简单到非黑即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沟通,除了必须坚持的原则外,领导间的友谊是第一位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青春激荡(9)
“你那么有胆量为什么要走?”
我在联营厂工作了4年后,到1984年,社会上涌起选拔年轻知识干部进领导班子的热潮,我又一次被选进场部领导班子,担任场工会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