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制度上的失败,让中国渴望学习外来文明,这种学习后来转化成某种迷信;但是它内心的骄傲与愤懑又时时涌现出来,变成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和满足,从而去美化狂妄的现实。
5在印度做哲学研究的萨帕瓦利·拉达克里希南曾感慨“历史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共鸣”。或许正是这样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现实的逼人。事易时移,时过境迁,这种“逼人”让大洋彼岸感受得更为直接。
2009年2月17日,美国著名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对名为“亚洲地区主义的战略性观点”的调查报告组织研讨。这一始于2006年的调查报告,通过访问亚太地区9个国家的“战略精英”,主要研究“亚洲地区主义”,这9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及新加坡。
智库——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调查发现,9个国家的“战略精英”普遍预期中国地位会显著上升。他们虽不是政府官员,但都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以下的问题和结果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看看——“10年之后,哪一个国家会成为在亚洲影响力最强的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中国,31%的人认为是美国。
对于“今后10年,自己国家与哪一个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最重要”的回答,约59%的受访者认为,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将是最重要的,认为与美国关系最重要的人占36%。在回答这一问题时,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美国受访者中持相同观点的人达76%。只有1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10年后日本将是对美国最重要的亚洲国家。
这一组数据和百分比,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已 经突显,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呈上扬趋势,中国的话语权正在日复一日影响世界。 。。
序言 我们高兴,我们在路上(4)
事实上,这样的影响在20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20年前,美国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的保罗·肯尼迪先生写下了一本影响世界的著作《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这本书中,保罗·肯尼迪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出三大预言——在最近的将来,没有任何国家可加入目前(1988年)由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组成的“五头政治”中去(基辛格则认为,很可能再加上印度,构成“六头政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是最后的大国;就五国而言,世界生产力量的平衡在某些方面已经从苏联和美国,也开始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向有利于日本和中国的方向倾斜。虽然中国还落后于日本,但是它发展得最快;中国经受了长期的艰难困苦,它的现任领导人看来正在实现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这个战略就是在国家主义的意识指导下,平衡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利用一切注重实效的手段来竭力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
最后,保罗·肯尼迪还如是强调说——尽管中国此刻正压缩军备开支,但它无疑将来仍然在战略上“举足轻重”;相反,中国越是以柯尔培尔式的国家主义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就越是意味着要搞军备扩张基础上的强权政治。“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显然是很值得国人一读而再读的。
王之明博士在《大国的兴衰》推荐序言中,对大国的含义作了条分缕析。他认为有二,一是《管子》提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即“普通大国”;二是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列强论》提出的“霸权大国”。
按照这本书推荐的另一篇序言中许知远所说的,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让整个欧洲陷入哀嚎,而日本几乎横扫了整个亚洲。自从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以大英帝国为支柱的世界秩序,彻底坍塌了”。
世界霸权的接力棒如何从英国递交到美国手中?而德国、日本乃至后来苏联的努力,又是如何被瓦解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一些国家的兴起,又是什么令曾经强大与繁荣的国家衰落下去?这个命题令一代又一代政治家与政治学者着迷不已。
对于这个问题,许知远有如下话要说:“外部世界对中国充满误解,是因为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