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第1章 吉人有天相 后世香火长
明朝崇祯年间,天下纷乱,矛盾丛集,积弊深重,虽然崇祯皇帝本人殚精竭虑,勤于政事,无奈大势已去,难挽狂澜,起义军烽火愈燃愈炽,关外旗人不断挑起战事,终于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终点,患难识人心,伺候崇祯的太监护送着太子和两位皇子离京,却不想为了保住自己那并不完整的身躯,他竟然将自己的主人拱手献给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败于旗人,在一片混乱之中,三位皇子吉人天相,相继逃离,太子朱慈炯因缘际会流浪到北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子,谁知这村子恰是崇祯年间所建,当地人苦于乱世纷争,渴望大明太平延续,村子的名字也就叫做延平村,至今县志里仍然记着:“延平村,崇祯年间林姓人建村,取“太平延续”之意,故而得名。”当然这是后话,当日太子到了这里,恰巧知道这村子的来由,心下便认为一切都是天意,也便在村里子住下了,想起自己本可以坐拥天下,而今却困在这方寸之间,摩挲着一直随自己流浪的那块玉玦,徒自叹息,叹息之余为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姓氏:方。后来想起建文皇帝的事情心理也就平衡了许多,加上四处都有打探他下落的探子,也就平静下来,过起了普通村夫的生活,娶妻生子,代代繁衍,说也奇怪,刚来村子时林姓人居多,自打太子来了,经过这些年的繁衍,反倒成了方姓人居多,也许是帝气所在吧。当时太子担心万一哪天旗人找到他的栖身之所,也为了延续皇族血脉,他便吩咐大儿子和二儿子去附近的村子,只留小儿子在身边,并要求每个儿子都要做家谱,所有后人按辈分表起名,这辈分表是当年建国之时,朱元璋为各个儿子所制定,太子一脉传自朱棣,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传至第九代猷字辈时,后人又续修了辈分:“绍谟法典,仁积品阳,正善平康,明健行芳,慎修德业,百代荣光。”当然这是后话,当日太子爷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世,在族谱上只说三个儿子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出。如果知道外面冒出那么多朱三太子,他也不用费去这许多心思。
不知道是后人们智力平庸,还是三太子临终交代他们不可出头,三百多年下来,各支后人都不曾出过名人显贵,也并不热衷科举,最多有过几个秀才,绝大部分都过着男耕女织的普通生活,由于人口众多,且又辈分相同,闹出过不少笑话,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重名的甚多,凡是这个村子有的人名,附近村子都有,前几年各村装电话,印了电话本,拿来一数,同一姓名的居然有七八个之多,万一不小心,把电话就到了隔壁村。有时候村民在地里干活,听到后村的大广播响起,说谁谁死啦,丧礼上的各位忙人赶紧去,大家总会嘲笑一番,说你不是还在这里干活,怎么就死了。或者说,喇叭喊你呢,赶紧去当忙人吧。虽然大家这么说,从名字上感觉彼此之间很亲密一般,可实际上,却很少有人念及祖上同宗同祖,只是做普通人之间看待,彼此因为些许小事结成仇人的也不在少数,全然没了皇家气象。
方正德现在已经是村里的主任,可他并不是世居在此的,起先住在河北(北河北岸)的东山村,原本和延平村都是临河镇的,按行政区划都隶属于江原省长兴市康津县,后来国家精简行政机构,搞乡镇合并,这东山村划到了新安镇。虽然现在不属于同镇,但是东山村的方姓人家却与临河镇割不断血缘关系,这里原是太子爷的大儿子去的地方,三个儿子中数这一支脉繁衍的最为茂盛,占了大部分,其中不少人因为闯关东或者做生意迁出外地,村子中间有个小湖,现在水不多了,大家管它叫做海子,由于方姓人大部分源自这里,所以也叫做方家海子。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繁衍昌盛,很多人都不知道内由,但是正德一家却清楚得很,当年,三太子将两个儿子赶到附近村子的时候,偷偷告诉老大身世来源,并将那块玉玦交给他保管,并叮嘱代代传于嫡子,或许就是这玦的保佑,使得这一脉最为繁盛,历史上的几个秀才也都出自这一脉,可到了正德他爹汉阳这一辈,恰是嫡传第十七代,玦却不幸失落了,一连找了几个月都没有寻到,后来厄运果然来临,三年大旱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汉阳总是偷这家那家的东西,被村里人赶出来,没办法,一家人投奔到他姐姐家,来到延平村,村长是个老实人,经不起他们一家子苦苦哀求,也就同意了他们住在这里。正德的姑姑、姑父没有子女,后来他们死后,正德一家就住在姑父的宅子里,村里人就像习惯跟随太阳起落安排作息一样,习惯了这个外来户,横竖跟他们关系不大,现在正德做了村主任,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是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