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2/4 页)
。
他已培养出一批思想洒脱、朝气蓬勃的新一代“101”事业的接班人,这些年轻人文化素质高,开放意识强。
二十八岁的林余存八十年代初就跟着赵章光闯天下,尝尽酸甜苦辣。他历经磨难,又虎虎生气,提任总厂副厂长已有五年,最近,赵章光将筹建丽京章光保健公司的任务交给他,让他出任总经理,独立经营。
总厂的另一副厂长杨乐钧只有二十六岁,是本科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主抓总厂的国际部的业务,使出口率以每年百分之三十五的速度递增。
医科大学毕业生赵胜惠被派往日本东京,一面开诊治疗脱发症,一面筹建“101”总厂设在那里的分支机构,担负独当一面的工作,赢得了日本舆论的好评。
赵章光看到“101”后继有人,感到非常欣慰。他满怀信心地说:
“到了二000年,地球上凡是有脱发患者的地方,都要有‘101’系列产品出现。”
(丽君)
刘永好和希望饲料公司
刘永好,出生于1951年,籍贯四川,学历大学。全回工商联副主席,希望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一九八二年任四川省机械厅企业管理干部学校教师时,开始以孵化良种鸡、发展鹌鹑养殖和饲料生产创业。
一九八七年,刘永好兄弟兴建西南最具规模的“希望饲料研究所”,聘请专家研究开发出“希望1号乳猪饲料”。一九八八年四月,与泰国正大集团开展促销大战。经过数月竞争,“希望”饲料销量大大超过“正大”饲料。
一九九二年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希望1号”乳猪饲料荣获金奖。
一九九三年,“希望”打进上海滩,在嘉定成立“上海希望饲料公司”。又与浦东国有饲料厂合资,创办了在上海的第二个“希望饲料公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邦国为“希望”落户上海听取了刘永好的汇报,并为“希望城”题写城名。
估计财产七~十亿元。
脱“公服”,当专业户
一点点灰色的东西,就像从山顶滚下来的一堆乱石块。原来这是一个小村落,一个在花岗岩上的孤零零的小村,像一个真正的岛巢似地悬贴在那里,在这高山上几乎是望也望不见的。
这是四川省新津县古家村。这个川西坝上有名的贫困村,没有一条完整的路,无水、无电,缺医、少药,一个劳动日仅值二角七分钱的小山村。
这里的山民们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着,很少有外人来过。只是在“文革”期间,这里突然热闹起来了。后来那些知青又各奔前程,不知去向了。
一九八二年八月的一天,这个小山村又热闹起来了。原来曾经在这里插队的知青回来看望他们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像欢迎什么大人物似的。
傍晚,当晚霞消退之后,天地间就变成了银灰色。乳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街口都罩了一层薄薄的纸;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飘飘荡荡,很有几分奇妙的气氛。小蠓虫开始活跃,成团地嗡嗡飞旋。
在一个泥砖墙茅草顶的小屋里,四个当年的知青,也是同胞兄弟,正在举行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桌会议。
桌子是方的,坐着四个兄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就职于国营大厂计算机室的大哥刘永言;有师范专科文凭、在县教育局供职的二哥刘永行;而老三刘永美(因过继现名陈育新)和老四刘永好,则分别是四川农学院和省电大的毕业生,一个在县里当农技员,一个在省里当中学教师。他们手里都捧着硬梆梆的“铁饭碗”。按理说,命运之神对刘家四兄弟是够垂青的了,可他们偏偏又不安分。
一种施展才华、追求富裕生活的强烈冲动,在四兄弟胸中激荡。
老三陈育新,这个满脑子猪仔鸡娃、化肥和农药的农技员,很想真刀真枪闯荡一番,他胸有成竹地说:
“我爱人是农民,就让我先辞职回家试验,砸了锅也还能靠两亩承包田过日子。”
刘永好握着拳头说:
“我情愿冒点风险背‘农皮’,也不肯安安稳稳干一辈子穷教师。人生不过几十年,年轻不间几时闯?”
这话里虽然带几分罗曼蒂克,却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经过三天三夜的家庭高级会议,终于一锤定音:“脱‘公服’,当专业户!”四兄弟先后辞职,变卖手表、自行车,凑足一千元资本,要大干一场。
“奇异电子厂”泡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