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那些被抹黑的人(二)(第2/3 页)
》
刘备作为割据政权,被陈寿称为先主,陈寿对于刘备评价也是非常允当的。刘备的优点:“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终不为人下。”——【汉昭烈帝.本传】
陈寿在评价曹操时这样写道: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
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亦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武帝纪。
这是比较客观可性的评判了孙,曹,刘。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另外两人被抹黑的便是魏延和周瑜了。
抹黑周瑜是因为写演义的需要,也是罗贯中挺刘抑曹,孙的主调。
也正是这么写,造成后世对刘备反感,且占多数,尤其是成功人士。
在三国演义中,又是如何描述抹黑周瑜的呢?
在三国演义中刻意对周瑜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因此在作品中将刘备,诸葛亮塑造为正面形象,为了美化诸葛亮,将周瑜的功劳安在诸葛亮身上。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贬低可能是出于对刘备和诸葛亮正面形象的强调,以及对个人恩怨的一种潜在发泄。
周瑜被描绘成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人物对诸葛亮的才能怀有嫉妒之心。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促成孙刘联盟和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而周瑜则显得相对被动。
这种描述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美化诸葛亮,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显示刘备的长厚和诸葛的多智,以此来反衬诸葛亮的正面形象。
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在当时是常见的,旨在通过对比和冲突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中被黑得最惨的谋士是鲁肃,鲁肃在三国演义中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好人,一个文弱书生。
历史上的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仗义疏财。
正史上投奔孙权后,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与诸葛亮一样提出三分天下的主张。
鲁肃治军有方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从这个角度讲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是虚构的,单刀赴会的是鲁肃。
正史中没有关羽温酒斩华雄,而是孙坚斩杀华雄,为吹捧关羽而硬套在关羽头上的。
三国演义中抹黑的人还是不少的,这里不再讲。
讲三国演义中另一个悲剧人物魏延,这位不仅被黑而且还冤死。
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前军师假节,封爵南郑侯。
三国演义把魏延描述成了反贼,与诸葛亮长期不和,还被诸葛亮说他反骨,还遗计诛杀魏延。
历史的魏延,关于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的言论根本是不存在的。
魏延跟着刘备那么多年最高官职也只是太守,跟着诸葛亮短短三年,刺史,大将军都得到了。
最重要的是还被封了侯,要知道自西汉后异姓最高的奖赏也就是封侯啊。
在史书记载中根本没有诸葛亮安排杀魏延的记载,如果诸葛亮真的要杀魏延根本不用这么费劲。
就算刘备活着的时候也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蜀国朝廷大权,一道命令下去直接就可以把魏延杀死。
魏延在历史上的表现显示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多次为蜀汉出生入死,他被误解为反贼主要是因为与杨仪的矛盾升级。
杨仪因惧怕魏延独揽大权,打小报告偷偷向刘禅诬告魏延叛变,这导致刘禅受到误导下达了处决魏延的命令。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魏延有反叛的行为或意图。
从历史评价来看,许多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魏延是被冤枉的,从历史评价来看他的忠诚被误解和曲解了。
与之相对的是有些史料指出杨仪才是真正的奸臣,他出于个人目的陷害魏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魏延并非反贼。
演义中在诸葛亮死后,魏延烧栈道,并喊三声:谁敢杀我!被马岱所杀。
不论演义还是历史上的马岱在杀了魏延后,神秘失踪。而马岱是马超的堂弟,随马超被迫投于蜀汉。
所以讲罗贯中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