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能抹杀的。《清史稿》为范文程作传达五千多字,足见其对这个汉人的器重。
一个“准皇帝”的悲喜剧
在历史的政治风潮中,很多人起来,又落下去;很多人落下去,又起来了。这样起起落落的事情一多,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像康熙朝的太子允礽那样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最后还是被废的经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并不多见。
允礽其实是个幸运儿。他本是康熙的第七子,但因为有几个哥哥幼年夭折,他按序升为第二子。与皇长子允禔相比,他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亲生儿子,生下他之后,母亲就死了。于是,康熙将一腔爱妻之情全部转移到这个儿子身上。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刚一岁七个月大的允礽就被康熙借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命立为太子,成为大清帝国的“储君”,也就是“准皇帝”。幼时的允礽确实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清史稿》说他“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显见是一个知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少年人。康熙对允礽是溺爱的。他请来了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大学者当这个儿子的老师,教他中国传统文化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但不幸的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虽有良师,允礽也没有逃出纨绔子弟的宿命,他最终还是落到了悲剧命运的圈子里。
允礽第一次被废太子身份时,年届三十五岁,头顶太子光环已达三十多年光阴。这三十多年里,他陆续犯下了大大小小的错误。其中,侍父病不诚、待兄弟不爱、飞扬跋扈等行为是最让康熙痛心的。二十九年七月,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没想在行宫里病倒了。他把允礽和三子允祉叫到行宫。允祉的表现如何,史书未见记载。倒是太子允礽的表现叫人费解,《清史稿》说他“侍疾无忧色”。自己的老爸病了,居然一点没有担忧的样子。康熙心里自然很不高兴,在印象上打了个低分。允礽为康熙所不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兄弟漠不关心。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在外打猎。时皇十八子允祄发病,康熙焦急,回驾查看允祄病情。作为兄长的允礽,表现淡漠、态度冷淡。康熙非常恼怒:“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自己的弟弟病了,外人都怕老父忧伤过度,你作为亲兄长,对弟弟却没有丝毫关爱之意,我说你几句,你还发怒,这样的太子还要他做什么?说到允礽的骄横跋扈,一事可能证明,就是他的胆子居然大到了敢窥视康熙起居的地步,这无疑是很有些嚣张的。康熙自己对此也很惶惧。因为允礽和索额图关系很好,而索额图又被康熙以叛逆之罪诛杀了,所以康熙以为允礽一天到晚都想给索额图报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整天提心吊胆,睡觉都不安宁。这大概算是最为“飞扬跋扈”的事件了。至于结党营私、殴打大臣、抢劫贡马,对于允礽来说,只是经常做一做的小儿科了。正因了这种种缘故,四十七年九月,允礽被废去太子之位,康熙的理由是:“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
然而,在内心里,康熙是不愿意这样做的。看着自己钟爱的儿子如此毁掉,多年来的寄托付之东流,康熙心痛不已。连续六个夜晚,康熙都不能安眠。他是不甘心的。此时,他下意识地给自己心爱的儿子留了一个翻身的机会。他这样对大臣们说:“看允礽行事,和普通人大不一样,如同得了疯癫病,大约是魔鬼附身吧。”历史总是具有某种戏剧性。就在太子刚被废一个多月后,皇三子允祉就告发老大允禔陷害允礽的事,说允禔请了喇嘛巴汉格隆放了一些“魇胜”之物在允礽的居所,这些物品施了法术,足可以让允礽“疯狂”。这事实在是迷信的可以,但恰恰证实了康熙此前的猜想与推断。在一个溺爱孩子的父亲眼里,还有什么比这样一件事情来得更为及时呢?在和允礽一番对谈之后,康熙这样对自己的大臣说:“我召见允礽,询问了从前的事情,他竟然有许多全然不知,看来这小子所做的恶事确实都是因魔法所惑。现在承蒙老天保佑,癫狂的病一下子就好了,已改过从善。”凡是近臣,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他们一再上书,要求把允礽重新立为太子。在大臣们的再三请求下,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才废去太子之位几个月的允礽重新戴上了太子的衣冠,享受着无上的荣光。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重新当上了太子的允礽却未如康熙所愿,在没有人给他施魔法的情况下,他的所作所为和从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五十年十月,康熙又发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