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后到了地下,仍念念不忘要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专断和奢靡。
除了曾经高大坚固的城池,那一大片灰瓦灰墙的民房之中,最为醒目的当然就是皇家宫殿。红皮黄瓦的砖墙,在两者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线,寻常百姓不得出入。皇帝居住的幽宫禁院,更是深沟高垒,守卫森严,任何人不得擅入。而那宏伟壮丽的殿堂,自然是皇家的专利,就连位极人臣的王侯之家,也不敢轻易逾制。这就是紫禁城,由迁都北京的明永乐皇帝下诏,仿照南京故宫修建。自命为真龙天子的明清皇帝,就坐镇中央而号令四方,历时达五百年之久。
为了宣扬皇权神授,皇帝还不惜煞费苦心,在京城四方先后建成了规模空前的九坛八庙。上至天地日月,下至风雨雷电,包括祖先、社稷、先农、先蚕,还有至圣先师和历代帝王,都纳入到了皇家祭祀体系之中。这都是为了昭告天下,其统治神圣不可侵犯,让百姓俯首听命,以求江山稳固。
入关后的清政府,继承了这一切。然而从关外狭小低矮的沈阳故宫,入主高大森严的北京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却并未因此心满意足。习惯于凉爽湿润气候的满族统治者,难以忍受宫内的干燥闷热,于是转而苦心经营西郊的三山五园,作为皇家的夏宫。又在长城内外建起大量行宫,以供围猎之需。其中的热河行宫,也即避暑山庄,面积甚至数倍于京城皇宫。这些离宫别苑,位于山清水秀之间,重楼叠阁,俨然成了人间仙境。皇帝往往在此乐不思归,于是本为享乐而建的园林,又成了皇朝的另一个统治中心,决定着帝国的命运。
不管久居深宫的明朝皇帝,还是钟情别苑的清朝皇帝,他们都没有忘记在位时为自己修建庞大的陵寝。无论是京城北郊的明十三陵,还是分列东西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甚至还有远在沈阳周边的清关外三陵,都是风水绝佳、建筑考究的万年吉地。当然他们也忘不了,布下重兵为其守陵,以免死后遭遇不测,虽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规模庞大、布局严谨、用料考究、装饰华丽的皇家建筑群,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的最高境界,皇家建筑更是其中的典范。虽然历经沧桑,有些惊世之作早已荡然无存,但保存完好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构筑在木头之上的经典杰作,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令世人慨叹。
胡同与四合院(1)
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的名片,承载着北京大量的文化财富,鲜活的历史血肉,以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精气神儿。北京城被誉为世界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杰作,胡同与四合院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二字来自蒙古语,意为“水井”,始于十三世纪的元朝,人们近水而居,从而形成民宅、街巷,元大都营建之初,做过非常系统的城市规划,根据街道的不同宽度,分别定名为街、巷、胡同,胡同就如同京城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大都子民的寻常生活。走在胡同深处,高高低低的屋檐上面,是深深浅浅的槐荫,曲曲折折的铁丝上挂着鸟笼,画眉、黄莺跳跃其中,唱着婉转的歌曲;头皮刮得锃亮的老头儿,在楚河汉界两边杀得不亦乐乎,老太太们坐在院内的阳光底下,边择菜边聊着家常;鸽群掠过天空,振翅的风声之后,是一带回响悠长的鸽哨;间或走来一位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声绕梁不绝:“臭豆腐——,酱豆——腐儿”……在这样的场景中,北京城送走了数百度春华秋实、夏阳冬雪。
胡同的名称颇值得玩味,透着股子北京人的随意与幽默。有的以形状命名,如扁担胡同、小喇叭胡同;有的以标志性建筑为名,如三眼井胡同、铁影壁胡同;有的以政府部门为名,如东厂胡同、缎库胡同;有的仍留有历史名人的痕迹,如文丞相胡同、三不老胡同;还有的与生活必需品相关,如绒线胡同、笤帚胡同等等。形形色色的胡同名称,完全可以拼凑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老北京生活画卷。
胡同两边,整齐地排列着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四合院因四面房屋围合而得名。它是极其适合北京气候特点的住宅,高大的梁架,延伸的屋檐,让室内变得冬暖夏凉,厚厚的北墙抵御了肆虐的西北风,宽敞的院落则留下了接触自然的活动空间。四合院又是蕴含着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住宅,只用一个街门与外界相通,关起门来自成天地,符合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所有房间都朝向中心院落开门,一家人其乐融融,光照良好的北房供德高望重的长辈居住,充分体现注重家庭和睦以及敬重老人的伦理道德标准。四合院同时也是展示精美建筑艺术和体现哲学精神的住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