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加利亚
第三节 阿提拉帝国
第四节 溃散后的匈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第一节 哥特人的起源
公元前80年左右,正当罗马将军苏拉血洗罗马城,杀败他的宿敌马略,从而成为罗马的全权执政官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一群人正在顶着肆虐的寒风,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全球的冰盖向南伸展,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居民的食物越来越短缺,永久的冻土让植物无法生长,凛冽的寒风使牛羊骨瘦如柴。而且由于冰原的不断扩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能活下去,这里的各部落联合起来,把所有的人分为三部分,由酋长抽签决定其中一部分要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南方,也就是今天的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经过了抽签以后,其中一部分被指定远航。他们准备了三条大船,在短暂的离别后,驶进了茫茫大海。他们都是日尔曼人,在多次的北方饥荒中,逐步向南迁移。最早迁移的是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他们曾在公元前2世纪和罗马多次战斗,但在公元前101年被罗马将军马略消灭殆尽。但他们的后裔则分成了诸多部落,并占据了易北河附近的土地,在此生息繁衍。我们所说的这些船上的人是第二批进入此地区的人,他们在渡海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化。据记载着三艘船在出发不久,就有一条船因为上面的人都比较懒,划桨是不肯用力,结果远远落后于其他的两条船,托了那两条船不少后腿。因为这件事,三条船上的人争吵了几次,结果毫无效果,前两艘船的人就不理他们,自己往南方航去。而第三艘船的人就不动了,停泊在了今天的波兰。他们自称自己叫格皮德人,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就是“懒人”。这批人后来随着匈人的铁蹄进入了多瑙河下游,但不久后就被伦巴第人所消灭,残余部落随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成为意大利北方民族的祖先。我们继续说其他两条船,这两条船向东航行,进入了维斯瓦河流域。他们下船后,继续向东迁徙。本来他们都要度过维斯瓦河,到东岸去。但因为他们用来搭做浮桥的灌木牢固性不够,所以当第一艘船的人到达对岸时,桥就断了。结果第二艘船的人就留在了原地,第一艘船的人在东岸,被称为东哥特人,第二艘船的人在西岸,被称为西哥特人。哥特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就是“天神的后裔”,不过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也真配得上这个名字。自此以后,哥特人的名字出现在罗马史籍中,他们也开始了他们的英雄时代。
根据凯撒的《高卢战记》的记载,此时的日耳曼诸部落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因为在攻打日耳曼人时,凯撒发现经常有一些身着不一样的日耳曼人参加另一部落的进攻。所以他知道这些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联盟,不是散兵游勇,而是可以集中部分力量进行战斗。他也提到了那时这些人的社会情况,如他们信仰原始宗教,“他们是做神灵的只有那些他们能直接看到的,或者能够明明白白从他们的职能取得帮助的,即:火神、日神、月神等,至于其他的他们全不知道,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到过。”而且他们的生活还很落后,“他们的全部生活只有狩猎和追逐战争”,“男男女女同样都在河中洗澡,身上掩蔽的同样只是一片兽革或一块鹿皮*布。”凯撒又说这些人连农耕是啥还不知道,食物大部分是乳酪和肉。“认为能蹂躏自己的边境,使本国外围有一圈愈大愈好的荒地包围着,是一件最最光荣的事情。”而且平时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领袖,只有一个为摆平纷争而选出的德高望重的人。只有在战斗的时候,他们才“不管是别人对他们进犯,还是他们把战争加诸别人,总是选出握有生杀大权的首领来指挥战争。”而且,“抢劫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疆界之外,就不以为耻。”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更是直接的提到了哥特人的生活,在公元1世纪左右,哥特人有了国王。塔西佗告诉我们,“他们由国王统治,虽较其他的日耳曼部落稍受约束,但仍不妨碍他们的自由。”而且“他们的国王是按照出身推选的,而选拔将军则以武力为标准。国王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他不能一意孤行;将军们也不是以命令来驾驭士兵,而是以身作则的统率着士兵,他们借作战的勇敢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来博取战士们的拥戴。但此外如死刑、囚禁甚至鞭挞等种种事务都只有祭司们才能执掌,因为他们并不把这些视为刑罚或是将军的军令。”“小事由酋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决议。”“当召*议时,他们不能立即集合,而需要费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召集,这倒是他们自由自在的一个缺点了。当聚合了相当多的人以后,会议便开始,大家都带着武器就坐。”他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