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啮指痛心(第1/2 页)
有一个媳妇问女婿,如果俺与汝母同时掉入水中,汝是先救哪一个?儿子闭嘴不答。
若是大儒,定先救乃之母。因为肤发受之于母,孝在先了!若是情痴,定先救其妻,妻乃终身伴侣,白头偕老。
更有那个孔孟之道,妻子可再娶,萱堂唯一个,如此疏亲,应当是割不断的血脉相连。
那种舍身取义,杀生成仁者,是一种义字当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博爱的胸襟,不是常人所能奉献的。
今天的故事又是一种什么情怀,在这个生命攸关的时候,那应是人性的使然,必然的抉择,唯如此,才是人。
儿子急了,急忙上树,将母亲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又将绳索紧紧扣牢在柳树上,誓与母亲共存亡。
风更大,雨更急,天地黯然,阴霾缥缈。只听得到处是凄惨的救命声,牲畜的哀鸣声,哗啦啦的流水声,悲惨世界了。
这个母亲是不幸中的万幸,有多少的媪翁妇孺都溺水而亡故了。
可是在生的希望中,又来了更大的风暴,一浪更比一浪高,冲走了巢穴,连根冲走了几棵大柳树,他们所系的那棵树,也在强力水流中摆动,力拔山兮气盖世。
此树一但飘起,那么娘儿俩必死无疑了,就在儿子抱必定死之心时,天空飘来了一朵祥云,象一把雨伞,为他们遮风挡雨。
云下是一片祥光,罩住了四周,里面温暖如春。水面风平浪静,柳树稳如泰山,坚挺如松柏。
娘儿俩如孙悟空趟在云层里一般,轻飘飘地站在树杈上,如轻功的侠客,踏草飞燕一般。
出了神奇,一连数日,待洪水过后,他们安然而归,重建家园。母亲却在此一劫中,康复了身体。
儿子就精心服侍老母到百年归后,还在老母入土归安上又尽孝道,将母亲埋葬于洪泽堤边,还加了无大不大的坟墓,自己却在此建了一间草房,终身为母守灵。
这次甄鸿儒巡视堤防,见有一老人在堤边的高堆上加土,便问知情者。
知情者是一群逃命上堤的人,讲述了孝子姓朱的事。甄鸿儒感动了,自己是那样的求神护佑,也未感召神灵,却不如一个百姓。
但神气之事就出在自己的管辖的土地上,自然占有神灵护佑,寄希望于护佑一方水土安危了。
此事后来被快报到圣上及老佛爷,媚言天下还是有上苍庇阴的,大清依存祥瑞之兆。
慈禧大喜,似乎有了紫气东来,问其孝子可否任官,却是一个剃头匠,下九流,又不识字,年事已高,不能入堂主薄。
众臣皆认为用之有失祖制。慈禧否定?天下有此孝子,是吾中华之幸事。
祖制应合时宜,卑贱无定格,废黩陋习,用人不论阶层,对剃头等下九流的人,皆可科考入仕。
慈禧想以此感召天下。甄鸿儒得此音信,胜比救灾圣旨。
天下奇闻,纯属故事新编。然而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还得谈一谈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
《易经》曰: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人生三不孝,无后最为大。
孟子日:于礼有不孝者三也,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德性于孝悌,而推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推已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会老,谁来敬老爱老养老?这即是社会道德伦理问题了。
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立德、立言、立功。立身然后方可言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对立身的追求。
而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才是孝道完美的要义。
立身之孝如岳飞的母亲刺字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之志,忠君抗金而死于风波亭。
杨家将一门忠烈,佘老太君领着一门寡妇亲自挂帅抗大辽。
汉代的司马迁蒙受阉刑之辱,隐忍苟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撰写了中华史诗般《史记》,完成其父尚未完成的事业。
修身养性于德,融合家庭于美,报国敬业于忠,凝聚社会于能,塑造文化于精。
当然 三纲五常等,有君臣、父子的等级尊卑礼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愚民也!思想禁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