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3/4 页)
5�台湾的不同族群在中产阶层的分布上,以外省人最高(37%),再其次是本省闽南人(33�6%),再其次是本省客家(31�3%),三者的差距并不大。但在新旧中产阶层之间,族群的差异就明显得多,本省的闽客在小雇主的比例上就高于外省人(分别为9�7%、7�1%和3�9%),而外省人在新中产阶层的比例上,则明显高于本省人(分别为21�4%、14�1%和13�2%)。
6�台湾的新中产阶层在所谓“后工业服务业”(如运输、金融、保险、工商服务等)中的比例居多,其次才是工业部门,但是旧中产阶层(小雇主)在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则以传统的商业为最多。整体来说,中产阶层都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文书和服务等白领职业为主流。
7�一般说来,台湾的中产阶层全家的年收入比上(资本家)不足,比下(如劳工、小农)有余。其中,旧中产阶层虽然比新中产阶层有较高比例属于最高收入的家庭(如年收入在150万台币以上者,新旧中产阶层的比例分别为6�8%和14�2%),但若以100万以上为划分标准,那么新旧中产阶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分别为26%和26�9%)。
而重要的差异出现在新中产阶层内部的管理白领和专业白领;年收入在100万以上者,管理白领有31�8%,而专业白领只有18�2%。不过,管理白领中拥有150万收入的只有9�8%,还是低于旧中产阶层的14�2%甚多。在台北,上述的普遍差异模式也已出现,只是新旧中产阶层在年所得100万以上的比例增加(主要在100万~150万之间的比例提高甚多),而且管理白领和专业白领的所得差距也随着明显拉大。
8�在台湾的新旧中产阶层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分别是78�2%和86�4%,新中产阶层的“有房屋”比例显然比旧中产阶层低,其中,又以专业白领的“无房产”比例最高,达29�1%,甚至比劳工阶级还低。综合以上的描述可进一步再简要勾勒出当前台湾中产阶层的图像:此新兴阶层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0~50岁左右,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准,以从事私人部门的后工业服务业为职业主流,以都市为其安身立命的社会空间,并享有中上的所得水准,拥有自己的房产,同时各族群在此阶级中争相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其中以外省人尤为明显;此外,此一阶级的出身颇为多样化,有不少更是向上流动的“第一代”中产阶层。
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3)
新旧中产阶层间的矛盾
台湾中产阶层,不论是新中产或是旧中产(小雇主)的兴起、成长和扩大,都与台湾经济的资本主义化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的结果发现,台湾的中产阶层对资本主义的逻辑与运作,如利润目的,决策与质询的二分化组织原则,罢工的规范与结果,以及大企业的势力等,均抱持着某种程度的支持和拥护态度。旧中产阶层(小雇主)尤其具有甚强的“向资本家倾斜”(pro�capital)心态。至于新中产阶层则在原则支持的态度下,也有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和不一致的反应(见表2)。谢雨生:《台湾社会阶级及其流动再探——兼论1990年台湾普查数据的运用》,《公元两千年人口普查相关问题:实务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人口学会,第154~195页。
表2对台湾社会阶级结构之分类参考单位:人,%经济部门自雇从 业 身 份受雇私部门公部门白领白领资本阶级白领私人受薪专业阶级白领政府部门专业阶级(非手工)白领小资产阶级白领私人受薪管理阶级白领政府部门管理阶级白领私人受薪事务阶级白领政府部门事务阶级蓝领蓝领资本阶级蓝领私人受薪技术阶级蓝领政府部门技术阶级(手工)蓝领小资产阶级蓝人私人受薪非技术阶级蓝领政府部门非技术阶级农业农业资本阶级农业受雇阶级农业小资产阶级进一步分析新中产阶层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关系,我们可做如下的剖析。
首先我们假设四个规范性的前提,来作为台湾资本主义的“合理”方向:(一)资本主义体制下,劳资关系的威权主义色彩应降低;(二)资本主义下的贫富差距应缩短,造成贫穷的外在结构因素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三)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应增加;(四)对企业组织扩大的抗拒和排斥也应降低。从上面这四个前提来说,我们发现台湾管理中产的现有性格有利于未来企业组织的扩大与成长潜力,专业中产的性格则有助于体制的自我反省,对贫富不均问题给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