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代。”
话是这样说的,但现实却总是有差距,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外语学生开始进入电视主持人的行当,但成功的并不是很多,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几乎所有的电视制片人和导演都想以杨澜为范本来寻找第二个杨澜,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不可相互替代的,个性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原因。
艺术的个性其实就是你自己本真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与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有关系,知识面的宽窄,理解力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会让一个人在社会的实践里逐渐的塑造完成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借助于艺术载体就会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要想培养出第二个杨澜,不是找谁跟杨澜像,也不是找谁跟杨澜的经历相同。而是去培养杨澜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出来,不是候补的,而是平行的。
虽然杨澜那时候在学校已经开始出尽了风头,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但毕业的何去何从还是让杨澜感到压力。虽然饭店已经答应接收杨澜,只等杨澜毕业了,但杨澜的心里好像隐约有种期待。
杨澜在期待什么呢?
其实杨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着什么?可能是一种心灵感应,杨澜觉得随遇而安也不错。人生不就是在随遇而安的过程里,开始变得充实起来的吗?
第一节漫长的面试
也许,每个人都会顺其自然地走进小学,然后是中学,努力一点的可能就会进入大学。这是人生的正常轨迹。走出大学以后,我们就必须接受命运的挑战。我们不是在人生的挑战中颓废地倒下,就是在人生的挑战里铿锵有力地崛起。只要我们是人,我们就必须面对。
大学的校园,有老师的呵护,有象牙塔里的纯洁,与外面的花花世界截然不同。杨澜就在这纯净的校园里保持着自身气质上的一种纯净和透明。可是,一旦你走出大学的门槛,就预示着,你走入社会了。走出北京外语学院的杨澜也不例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杨澜面临着重要的选择。
都是纯情惹的祸
�
纯情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盛行的一个词汇。
在20世纪80年代,“靡靡之音”开始泛滥,文化压抑后的中国民众渴望着个性的张扬,渴望着被别人关注,更渴望着能引领潮流。年轻一代开始在宣泄情感的方式上选择了不同于今天另类的又一种张扬。性别的模糊,中性的装束其实并不是今天超女的专利,而是整个社会消化、吸收、融合、再造的一个过程。
大街上的喇叭裤,包裹着一个个女性丰乳肥臀,而性别不再被重视,都忽悠在喇叭裤的遍地开花里。手提式录音机在一个个流里流气的人手里晃动着,港台的歌曲声音被尽可能的放到了最大。男青年烫发成为一种时尚。色彩的斑斓已经不再是女性的专利,而是男女混合共同使用的符号,浮躁开始在无知的盲目中蔓延。
这个时候中国的电视还在传统的节目上迈着守旧的脚步,国外的成熟电视节目开始关注这个热土。于是,《正大综艺》开始成立,并要找两个主持人。
那时候主持人的概念还没有在中国的电视圈子里正式形成,流行的词汇其实就是报幕,不过报幕的工作好像就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比如,下一个节目是什么,而主持人却担负着节目的连贯,现场氛围的调节等工作。所以主持人的选择就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人不但要漂亮,大方,普通话标准,还要求视野开阔,知识面宽泛,随机应变,最主要的是纯情。因为电视是媒体,电视是窗口,电视是时尚的平台,电视是学习的课堂。在电视媒体巨大影响下,任何概念或潮流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主持人就很关键,因为起着引导时尚潮流风情的任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为人师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言传身教。从这样的一种要求出发,从这样的一种责任心出发,给《正大综艺》节目选择一个漂亮的女主持人,就成了节目开始正式录制启动的第一课。
有时候机会就是这样的。早来了不行,因为早来了,你没有准备好,机会晚来了也不行,因为你可能已经不再等待。杨澜的运气我们只能用好来解释。因为杨澜整装待发的时候,《正大综艺》开始筹建了,我们除了用杨澜运气好来解释以外,还能说什么呢?
当时负责挑选《正大综艺》节目女主持人的是导演辛少英,他是《正大综艺》节目组的总导演之一,从《正大综艺》开始筹划,辛少英就开始为了主持人的人选问题,奔波在北京的各大院校之间,为的是能在众多的女学生中找到符合剧组需要的女主持人。
杨澜成为北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