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低头细声地跟美子问道:“姐姐,你们的老师不是北条久美子吗?怎么是她?”
吉田美子讶异地望了他一眼,没想到他还认识自己的老师,但还是小声地答道:“这是刚来不久的老师,听说是本校硕士生留任的,叫松下百合子,你不要说话了,她不喜欢人家讲话的。”
李正天点了点头。
松下百合子优雅端庄地拿着指示仪,一粒红外线便照射在白色的投影幕上,那PPT做得极为美观,朗声说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上的是中国的美术史,众所周知,我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古老而神秘的中国,虽然现在他们有些没落了,但仍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你们想都清楚美术史上的天才梵高吧!他就是曾系统地学过中国的书画,然后揉入到自己的画中,就像他的经典之作《悲哀》给人一种震憾,抽象的感觉,其中就有中国古画的作风。”停顿了一下,看了下面一眼觉得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听,突然眼前一现,没想到还有人不听课,在那里发呆,虽想说些什么,还是忍了下去继续说道:“中国美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艺术。在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中国美术对现在日本影响最大的还是书法,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是商、周、战国时代通行的字体,大都刻在甲骨、青铜器或简牍、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为全国推行使用的统一字体。其结体圆长,笔画匀称,藏头护尾,圆润优美。隶书盛行于汉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横画如蚕头燕尾,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楷书经南北朝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其字形方正、笔画结构严整。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给后人以深刻影响。草书经章草、小草发展为狂草,笔线连绵不断,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此书也盛行于唐代,以张旭和怀素最为著名。行书介乎草书与楷书之间,书写简易,流畅。形成于汉,成熟于两晋。历代书法家都以行书字体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松下百合子是个互动型的老师,换了章PPT对着台下的同学说道:“你们谁能告诉老师中国那一幅书法是最好的?”想考较一下学生的眼力与分析力。
一个同学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知道,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和旧同学说的有理,你们还有别的看法吗?”松下百合子对着下面的同学优雅地说道,她很喜欢同学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启发心智,如她的爷爷松下幸之助喜欢用众人之智为已用,这对她影响很大。
吉田美子为了在弟弟面前表现一下,也站起来说道:“我认为是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他的《古诗四贴》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所以我认他写的最好。”
松下百合子仍是优雅地说道:“美子同学说的也没有错,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从一个方面去看,就算是草书也不见得是张旭厉害,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外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