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没出路。”如果我们在这一背景下来观察把新闻发布权交给商业性网站这一战略部署,我们对于新闻传播的现实把握也许会深刻得多。
中国人一贯有轻商的文化传统,加之商业与姓资的那层关系,因此,将商业因素引入一向被视为圣洁之地的新闻传播领域曾经遭到过何等强烈的抵制是不难想见的。时至今日我们从政策面导体制面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源自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深刻不信任所形成的种种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浪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其实都是时势造就的,而他所经历的遭际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困难其实也是整个中国媒介业市场化进程中所面对的,只不过由于新浪作为纯粹商业企业的身份背景使这种困难显得更加突出而已。
市场化究竟给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什么?我们看看现实就可以毫不困难地得到答案。可以说,今天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获得的一切重大进展都是市场化因素的进入所带来的,而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所面临的基本困境也主要是由于市场化进程不到位所造成的。带着这样的思索打开陈彤的新著《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相信读者会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收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论研究所所长)
(编辑:点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新闻周刊:信息的本身就是观点
新浪越来越海量了,海到让受众眼花缭乱。这可能正是其总编辑陈彤网络新闻处理手法和张朝阳不太一样的地方。搜狐也是海量,已经从2002年日发送800条发展到了日发送1万多条。但有一天,张朝阳自责说,这其中到底多少是养分,多少是水分?
而陈彤,仍然是执著于“回到新闻信息本身”,在他和曾祥雪合写的这本讲述新浪新闻成长史的书里,他从不避讳这一点。而且,即便是那些批评新浪信息过于庞杂的人,一时也很难改变“看新闻,上新浪”的习惯。当然,这并不是说新浪的新闻做得就很好了,只不过,我们无法苛求。
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今天的中国记者,尚没有能力完全做到像普利策所希望的那样,其采访报道的能力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还远远不能匹配。而作为以转载二手新闻为主的新浪,当然就更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了。在新闻原创性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急于想以肤浅的看似堂而皇之的观点取胜,是缘木求鱼。
今天,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的媒介实际上有三种,一种是尽可能地反映民意的;一种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当然,还有一种媒介,在无关风雅地自说自话,超脱地寄生在某个圈子文化里。
新浪试图做第一种媒体,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做到了。他们为了让自己有效地在网民间流通,尽可能地以最快的速度客观反映舆论。但也有时,网民会发帖骂他们,因为,他们在选择某些新闻时不够照顾到民意或社会公德。对于一个媒体而言,可怕之处就在于,为了更好地流通,不顾尊严地扔掉价值观去巴结权贵或迎合部分民众的低级趣味。比如,当社会新闻栏目中到处是浅黄色的下半身新闻时,受众有理由鄙视你。
所以,在海量信息里,如何甄别出既能反映舆论又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新闻,这可能是最考验网络新闻编辑水平的一道程序。至于,像陈彤再三强调的使之能“快速反应”的技术手段,并不是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是最容易被复制和克隆的,而思想不能,价值观也不能。
但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梳理信息并不意味着要让一堆体面的知道分子们聒噪不休,那些所谓的新闻观点,在我看来大多是意淫出来的思想垃圾。梳理新闻,是信息的归类和整合,是多层次###度的观点发散而非立场集束,说到底,信息的本身就是观点。
看陈彤和曾祥雪写的《新浪之道》时,我突然想,在海量信息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越来越难以集中了,谁也说服不了谁,更不用说统一了。在海量信息充塞的时代现实面前,人的思想是多元的,道德观是混乱的——显然,在此背景下,那些想成为人们思想的引导者的选择是徒劳而悲壮的,而陈彤“回到新闻信息本身”的执着却简捷而狡猾。(绍文)
(编辑:点儿)。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新闻记者》书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