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1/4 页)
。另一方面孙权这个人一直是大权在握的。就是说根据田先生的研究,张昭这个人的重要性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前期他是很重要,慢慢的慢慢的他就不直接管事了。但是我们就会问了,既然张昭原本就不那么重要,孙权又不希望他的丞相重要,那么用张昭这个原本并不重要的去当那个原本就并不希望重要的丞相,那不是很合适吗?这又怎么解释呢?解释很简单。就是张昭不很重要了,是因为他不直接主事,他没管事。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他一当丞相他就要管事嘛,他一管事他就重要了嘛。他一重要就变成什么结果呢?就变成张昭也变重要了,丞相这个职务也变重要了。而孙权是既不希望张昭太重要,也不希望丞相太重要。所以他绝对不能用张昭来做丞相。讲清楚了吧。
那我们下面又要问了,孙权的这个考虑他主要的是不希望张昭重要呢,还是不希望丞相重要呢。到底不希望哪个重要。我们先说张昭,孙权肯定是不希望张昭太重要的。为什么呢?张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在孙权设丞相职务之前已经去世了。那么老一代的,老一辈的就是张昭。而张昭又是什么么呢“托孤之臣”。而且孙策是说了这样话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志张昭传》裴注引《吴历》)当然这个话是孙策的非常之托,张昭也不会动不动就会把这个话拿出来的,总归不爽的,或者不自在吧。万一拿出来呢?万一他作为丞相提出的建议和吴王的决策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就是相权和皇权冲突的时候,他把这张牌打出来怎么办?那时侯听谁的?而且事实上张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张昭退居二线以后基本上就不上班了。后来遇到一点事情,孙权就去找他,到他家里去看他。张昭本来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孙权来了,张昭马上避席。避席我们讲过了,《汉代风流人物》避席表示尊敬,孙权马上跪坐,就是伸直腰子坐下来。坐定以后,张昭就说了,说想当年桓王和太后,就是孙策和吴夫人,“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这句话很重,就是当年孙策和吴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给你,可是把你交给老臣我的。讲清楚了这个帐,谁归谁管。可惜老臣这个人不知趣嘛,不会说话嘛。不会讨人喜欢嘛,所以受冷落嘛。老臣以为这一辈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没想到陛下还来看老臣,看归看,老臣这个人这个性子是不会改的。老臣之所以这样做,就因为太后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以老臣想什么就说什么,要老臣琢磨着别人的心思,说人家喜欢听的话,老臣做不到。孙权没办法,是是是,你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也是不爽的。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嘉和元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孙权已经当皇帝了,辽东太守,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他装模作样的向吴国称臣,那么孙权就封他为燕王。然后派了一万人,两个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说这个公孙渊这个人是靠不住的,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们的,我们就把他的使节打发回去,给些钱,给个证书什么的就算了。孙权高兴的不得了,说不行不行,隆重的封他燕王。所有的人都去劝,没有用。张昭也去劝,还是没有用。然后张昭说一句,孙权就驳一句。两个人就说着说着话赶话,越赶这个矛盾就越尖锐。最后孙权忍无可忍,把刀拔出来了,张公啊,我们吴国的士人进宫拜朕,出宫拜君。进了我皇宫是拜朕,出了皇宫人家跪拜的都是你。朕对你也是够给面子的了,可是张公你从来不给朕面子。每次都是当着这么多的人面跟朕顶撞,朕可是要犯错误了哦,朕可是忍不住了啊。朕要犯错误了,就是我要杀你了。张昭也不说话,盯着孙权看。熟视。看就看,然后说,哎,陛下,其实老臣也知道,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为什么还要说呢。太后的遗言言犹在耳啊。太后嘱咐臣的那些话是什么时候说的,是太后临终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说的啊。然后泪流满面,涕累纵横。孙权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但是孙权哭归哭,做归做。哭完了散会以后,他还是把人派到辽东去了,张昭一气之下,再不上朝了。而且事实证明孙权错了,孙权派过去的使节到了辽东,就被这个公孙渊给杀了。张昭再不上朝,孙权说好啊,你不上朝,来人啊,用土把张昭的门给我垒起来。把他家门封起来,张昭说你会封门我不会封吗?我在家里面垒土封,他在里面也砌个墙,把门封起来。孙权也拿他没办法,孙权只好借一次外出的机会去看他,在外面喊,里面没有搭理。孙权一怒之下说放火,就放火,放火以后张昭在里面说,把门给我关的更紧一些,把所有门都关起来让他烧。孙权没办法,说灭火灭火,灭火灭完了以后,孙权只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