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和效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总能利用非主流的弊端,打打擦边球。尤其精明的商人,更能把握机遇。如果他们缺乏善良,缺乏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定让人张目结舌。
原本“双轨制”的出台,是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部分掌握权力的人们,乘此进行“官倒”,导致“通货膨胀”。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老实巴交的广大民众。
制度的弊端,导致不良后果,这是必然。道理非常明白,官要发财,就必须要依赖商,这官商勾结,互惠互利。官才能将“权”转化为“利”。就必须依托商家,来作为媒介。这就很自然出现大量的“倒爷”。
“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号召,道为他们开了先河。从而,又拉大了贫富差距。毛同志终生为之奋斗,缩小三大差别的理想,付之东流。
在那“造导弹人的收入,不如卖鸡蛋人的收入”的奇怪岁月。还有多少人?会安分守己的,去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呢?“下海经商”不就成了,睿智人们的首选之路?本篇主人公,箫支平,就是哪,特殊时代的产物。
人生抉择
箫支平,一无官职,二无家庭背景。凭着他那,天资聪慧的智商,在“官倒”盛行的年代,利用“双轨制”的弊端,从掌握计划经济的“官爷”手中,拿到计划材料单,进行倒卖,换取差价。这也叫“卖批文”。尽管他分到的利润,只是小头,但他还是率先步入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行列。
箫支平,原本也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在毛同志时代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年轻时,他的灵魂,相比之下,还是较为纯洁的。
在那,并不提倡应试教育的年代、天资聪慧、而又颇有思想、个性的他,理所当然的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佼佼者。
学生时代的他、一直过得非常顺利。班干部、“五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从没落过。
同学们羡慕他,邻居们夸奖他,父母亲宠爱他。使他养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傲慢狂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性格。
他似乎很难听得进逆耳的话。尽管他,爱好广泛、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能言善辨。然而;真正从内心钦佩他的人,不是很多。这也难怪,妒贤嫉能,也是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嘛!
他有一个特点;无论做什么事,都善于用心去做,用脑子做。因此;无论做什么?总比一般人显得出色。
从表面上看;他好像,比同龄人显得成熟。也许是,缺乏社会背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仕途生涯中,他是个白痴。那时候的他,把一切看的太纯洁、太完美。过于正直的他,一直想圆自己仕途的美梦。
因此;在恢复高考的那年,他没有选择参加高考,而是选择了“部队”镀金,在那知识分子沦为“臭老九”的年代里。各级领导阶层,可是清一色,扛过枪的人呐!
然而;他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他选择错了方向。白白地浪费了,五年美好的时光。
箫支平为何那么喜欢做官呢?那是他打小,就尝到了做官的甜头,从小学启蒙,到高中毕业的学生时代。他就一直都是班里的领导干部,那指挥别人,训斥别人的感觉,甭提多舒心。
也不光是萧支平,谁又不想当官呢?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就有“升官发财”之说吗?这“官”和“财”本属两码事,可我们就喜欢把他们扯到一起。
萧支平一贯觉得,这世上,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当官。干活指挥别人,动嘴不动手,即便发表演说,写点发言稿,也可指挥别人代劳。不然秘书不就成了摆设?当官既能光宗耀祖,又有别人奉承巴结,真可谓;名利双收。
当然,要真正做个“人民公仆”的好官,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做了。只可惜,好像这种官,实在又不是太多。真有几个人能达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境界呢?
可他,确实没有做官的命,就他那性格,生活理念,为人处事风格,真的不适合做官,假如他真的做了官,没准,输掉的,很可能是性命。他主要是,没深刻领会民族文化“精髓”的含义。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失必有得,人生的挫折,往往也能让人,明白许多道理。人要想改变环境太难,要去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有句话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本来也有点道理,最起码,经过磨、爬、滚、打,能锻炼人的意志。
然而箫支平,后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