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复动。
同去吃船鲥的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对吃鲥鱼最有砑究,他说:“鲥鱼
只宜清蒸,红烧油煎,鳞脂全失,膏肪荡然。网获鲜鲥,挖去肠胆,用布
拭去血水,以花椒、砂仁擂碎,加入花雕、葱丝、姜米后,盖上几片‘蒋
腿’,不用生抽、盐花,放在陶器内上锅蒸熟,自然擎盘散馥,明透鲜
美。”善食者之言,当然是经验之谈。
陈含光先生介弟笙友,知道鲥鱼的故事最多,大家饱啖鲥鱼之后,
在船头瀹茗,他讲了一则鲥鱼的故事,非常有趣。他说:“有一位镇江
姑娘嫁到南京,三日入厨下,调羹奉姑的时候,正赶上鲥鱼上市。新媳
妇人厨,大嫂小姑都想看看她的手段如何,于是特地买了一尾鲥鱼,考
一考新媳妇,谁知新媳妇拿起厨刀,毫不犹豫,三下五除二,把一条鲥
鱼鳞片,全都刮掉,姑嫂们一看,以为她是外行,也不说破,单等上饭桌
看笑话。:谁知一艋鲥鱼端卜来,虽无鳞片,可是比不去鳞的鲥鱼,还要
腴美j饭后细细跟新媳妇讨教,才知人家从小生长在江边,每年春木
都有大队鲥鱼游来,耳濡曰染,自然成r烹调鲥鱼高手一她们认为鱼
不去鳞,总欠美观,而鲥鱼之美,厥在鳞脂,于是把刮下鳞片,用针线联
串起来,吊在锅盅里面,蒸鱼的时候,水汽翻腾,鳞脂渐次溶解,完全滴
落鱼身I卜.鳞上脂肪点滴不剩,比带鳞鲥鱼还要鲜美,又免去剔鳞之
烦,从此姑嫂才不敢小看这位乡姑出身的媳妇一”
民国初年,交通只有舟车,而尤飞机,冷藏设备又没有现在完美,
无论如何用舟车辗转,在平津吃到的鲥鱼,虽无异味,可是风味全失。、
记得比竹村人徐世昌做大总统时,在怀仁堂天然冰镇,大宴群臣,请吃
鲥鱼,筵开儿卜桌,鲥鱼当然难保全都新鲜。他有一位乡气十足的贴
身近侍,等夜阑人散,以为残膏冷炙,可是大夫燕食,珍味悛余,必然仍
叮大快朵颐。谁知吃了一}1鲥鱼,觉得鱼肉糟败,毫无可取,还不如家
乡熬鱼贴锅子来得落胃呢!后来总统府一直传为笑谈。现在台北的
江浙馆子,也时常拿清蒸鲥玺为号召,冰冻若干天的鲥鱼,是否肪腴味
美,那只有灭晓得了。
鱼香十里带鱼肥
目前台湾近海已进入带鱼盛产季节,渔民冒着强风劲浪,纷纷驾
舟人海捕鱼,因为鱼群沛集,家家都是满载而归,人人笑逐颜开,把渔
获所得成筐盈篓送到鱼货市场去。从电视上播映情景,不由想到了当
年山东沿海一带捉捕带鱼的盛况。黄海中各种鱼产都集中在青岛小
港近海一带,凡是鱼汛来临的时候,都会有些珍奇怪异的鱼类被发现,
所以各省的水族馆,测知鱼汛都会指派专家前来刺探,不惜重金,搜集
价购,如果是不耐久藏的罕见鱼类,立即在青岛就地制成标本后,再行
携回研究。
青岛鱼汛中以带鱼数量最多。有一年笔者奉派到青岛一带沿海
地区公干,住在旧提督楼,当地渔会的会长来告,青岛的鱼汛是一桩奇
景,大批的带鱼群,已逐渐游近小港。既然碰上不可不看,于是我们一
同去r渔港码头,虽然港湾回环堪避劲风,可是海风冽冽袭人衣袂,犹
觉衣履单薄,凭栏远眺,只见远处飞云回舞,奔电流霎,顷刻间海面上
银鳞沃雪,碧海翻光,带鱼一条接一条,口尾相连,鱼贯而来?最大鱼
群能接成{一多里长一条鱼带,苏东坡诗所谓“光摇银海眩生光”足以说
明海里鱼带子是多么甭丽壮观了。,渔民运气好的碰上两三万斤大鱼
带子,可以一网而罟,发个小财,带鱼进入盛产期,青岛带鱼便宜剑给
钱就卖,码头上的搬运脚行,原本是以火烧杠子头一类坚硬面饼为主
食的,这样才精力充沛能耐重载,可是一到带鱼季节就不吃面饼,改吃
带鱼当饭啦!外省人初履斯土,还觉得以鱼当饭,未免太奢侈点了,殊
不知吃带鱼,比吃杂粮还便寅,而且可以增加耐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