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见了刚才李公台和宁无缺说话,暗道莫非这也是个有背景的?不敢为难,给了一个木牌,道:“公子是甲字考场第九号,往左拐,第一个厢房就是。”
说完,便放宁无缺进去了。
第四十五章《临江仙》
甲字考场第九号。
宁无缺照着衙役指点的方向走来,所谓考场,就是用木板隔出来的一个个单独的小屋,仅容一人坐下。
宁无缺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考试,可比后世严格多了,宁无缺暗暗想着,屋内摆着桌椅,桌上放着笔墨,考生除了文书,其他东西是不能带进来的。
甲字考场有着二十个小屋,分开两排,中间隔着过道,四五米之远,前后隔开,以防抄袭。进来的考生往砚台里添水磨墨,考场内静悄悄的,一片磨墨沙沙声。
宁无缺往砚台里舔了点水,开始磨墨,富有韵律的磨墨声,能让人心平气和,尽管前世经历过大考小考无数次考,可在考场上,宁无缺还是忍不住紧张。
听着磨墨声,宁无缺静下心来,心里有些好笑,只是一个县试而已,虽然是这般想,可宁无缺潜意识,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不甘落于人后。
很多时候,人们嘴上说着不在乎,可心里却比谁都在乎,对学生来说,成绩就是命根,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一大群人就围上去,考的好的,喜笑颜开,考得不好的,暗自伤神,强颜欢笑,说着没事,只是一次考试而已,可心里却难过得要命。
或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吧,满怀期待,未来才更加精彩。
辰时三刻,考官走进来,查看了每个书生的牌子,仔细搜查了一番,然后宣读了“作弊”的后果,严明一旦有夹带、抄袭这样的事情出现,一定严办。
然后又说了一些考场规则,甲字考场的考官有三人,两个官员,一个儒袍老人,前两人自然是朝廷考官,儒袍老人则是江南兰台书院的教授。
此教授非彼教授,古时的教授是指德高望重,教书授艺的名宿。
很快,考卷和题目被分发下来,两张白色的四开宣纸,纸质上佳,题目被单独列在一张纸上。
宁无缺凝心静神,大致浏览了一遍,和往年一样,都是分为诗词、经义、策论三部分,满满的一大张纸,经义的考题占了绝大部分,都是出自《论语》、《春秋》、《荀子》等以及四书五经上面的,都是记忆姓的东西。
觉醒血脉之后,宁无缺几乎是过目不忘,答起经义来,得心应手,古代考试,答题没有规定顺序,你可以先写策论,也可以先写经义,不过,时间一到,无论你写没写完,必须停笔。
从《论语》到《尚书》,宁无缺很快就将经义默写完了,其中有两道,是孤僻的经义词句注疏,宁无缺没有见过,就只好放弃了。
停笔微微抖了抖手腕,宁无缺察觉身后有人,却是兰台书院的老儒站在身后,捋了捋胡子,微微颌首,朝宁无缺笑了笑,朝前走向别处。
休息片刻,宁无缺看向诗词部分,题目很简单,刚才他就看过了,心中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这次县试的诗词,以“三国”为题,偌大的诗词考题,就这两个黑字。
汉末三国,乃是华夏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历史,英雄辈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有毒计之师贾诩,风流短命的郭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卧龙,落凤坡落凤庞士元,虎狼之相的孙氏兄弟,风度无双的周瑜,七步成诗的曹植……
等等众多人物,各领风搔,留下美名。
千百年后,依旧被人怀念称道,令人神往遐思。
县试以“三国”为诗词题目,这范围可大可小,可以以三国里的一个人物为诗,也可以以三国里的故事为诗,也可以以整个三国为诗,可正因为范围大了,反而不好把握,容易出好诗,也容易出烂货。
宁无缺脑海里,有着后世无数诗人词人咏怀三国的诗词,借鉴一篇也没什么问题,只是借鉴谁的名诗名词,却苦了宁无缺,有时候可选择的范围大了,反而不好选择。
想了想,宁无缺抬笔,蘸墨,一首《临江仙》跃然纸上,字是风霜傲骨,词是千古名词。
挥毫而就,两个时辰的时间流逝近半,还有策论没有写,宁无缺看了几眼,题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章,说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县试的策论,并不占多少分数,多是出自四书五经的一些言论,让学生辩论,宁无缺考虑了一下措辞,尽量严谨,字句工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