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3/4 页)
巡抚以下官员都驻扎上海。
上海是通商的五个口岸之一,西洋人在这里建楼设市,瑰货山积。江苏和浙江的绅民,仗着这里有西洋的武器,多数到这里避难。苏松太道吴煦是个能干的官吏,代理布政使,清军的粮饷军械,都靠他来操办,每月可以获得江海关税银三十万两。
吴煦作为清廷关道官员,长期与英法官员打交道,互相熟悉,于是出重金招募印度兵,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后来印度兵走了,又招募华人练习洋枪,部队叫做“洋枪队”。这支部队起初只有一千人,后来增加到四千五百人。教官全部是西方人。勇丁的粮食,比清军多了一倍。洋枪队转战于江苏和浙江,每战必胜。中国聘用西洋人操练军队,就是从吴煦开始的。
薛焕继任江苏巡抚后,手下还有几万兵力,然而纪律散漫,冗员充塞,不可指望。侍郎庞钟潞提议由民团防守常熟,其他地方如江阴和太仓的乡民也偶尔出兵攻城。
1860年,咸丰十年(11)
6月24日,常熟知县周沐润招募沙勇,攻克江阴。
湘军外江水师营官陈金鏊,联合江南水师攻打大枭矶太平军军营,大获全胜。
松江和嘉定也被清军和民团攻克,但由于清军没有后援,太平军又重新进占了这些地方。
李秀成的部队从敌军那里缴获到不少洋枪洋炮。这一年,李秀成率部解青浦之围,杀死洋兵六百多人,得到二千多枝洋枪和十多尊洋炮,他的部队战斗力大增。
182
江南清军的命运,特别是在1860年前五个月的剧变,充分说明战场上风云变幻,胜败无常。同时也充分说明,单是靠着骁勇善战,而没有韬略在胸,是无法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的。
自从1851年内战爆发,清军将领大多软懦胆小,听到喊杀之声便受惊逃跑。太平军走后,又虚报战功,大帅不将他们问罪,还给予奖赏提拔。但是清军中并非完全没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向荣和张国梁就是两员虎将。他们从太平军兴起之初,就以勇战闻名,后来在江苏围困天京,更是立下了威名。
然而,他们仗恃自己善战,分兵远征,屯兵于坚城之下,却没有进行战略的思考。他们差一点攻克天京,却终于被太平军打败,就是因为贪图战功,而不会心存畏惧,寻求谋略。因此,他们只是前方作战的将领,而非运筹帷幄的统帅。
向荣和张国梁既是猛将,又统帅八万清军,取江苏和浙江的财富供给部队,摧坚陷险,攻无不胜,似乎是一支无敌的军队了,但最后还是因为胸无成算,导致全军覆没。
和他们相比,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个人素质,具有明显的优势。他敬畏战争,谨慎用兵,勤于思考,三思而后行。从他的奏疏中可以看出,他每当决策之前,必定彷徨四顾,高瞻远瞩,而不会急功近利。但他一旦确立了战略抉择,就会坚定不移地去执行,有时甚至要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他的成功,在于眼光和学识。
曾国荃率领一支孤军,单独对付百万太平军,兵力比向荣和张国梁的部队少了很多,而且军饷时常拖欠,军中瘟疫盛行,经历的危险,也比向荣和张国梁大了几倍。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部队并不惊慌,军饷匮乏,军士也不哗变,就是因为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部队。
清军江南大营在本年的溃败,许多人归咎于和春,怪他不该扣发军饷。然而,月饷减少三分之一,在湘军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失败的原因恐怕不全在这里。张国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和江忠源一样,都是因为不间歇地作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轻易远征。
曾国藩的部队虽然暂时无法开进江苏,但在安徽东南部的许多战略要地,驻防的清军等待着他来增援。
李世贤乘着太平军在江苏的新胜之威,于6月23日率部包围了宁国,分兵攻打金坛和南陵。清军提督周天受所部驻守宁国,总兵萧知音和参将周天孚等部防守金坛,陈大富所部仍然驻守南陵。太平军号称几十万,清军兵力不敌,各自血战死守,等待湘军增援。
贵州在5月到6月间四处燃起了战火。石达开的部属从广西西北角上的西隆渡南盘江北上,袭击贵州西南角上的兴义,向东北方推进,袭击贞丰,北上归化。
石达开的另部则袭击贵州东部边界,沈宏富在石阡的六井山阻击,攻破二十一座壁垒。沈宏富屯兵石阡以北的思南瓮溪。
太平军调集全部精锐部队攻击,沈宏富设下埋伏,将太平军击退。太平军分兵攻占西南方五百里处的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