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院档案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世###因得乾隆派兵平定了西藏境内的一场叛乱,对乾隆十分感激。当时他得知乾隆欲为其家庙雍和宫建高阁,供大佛做寺后的压轴,遂在西藏内外广泛搜罗佛像,以求报答皇恩。恰好当时尼泊尔刚从印度运回一棵白檀巨木,###获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以重金将白檀树换了过来。白檀木由尼泊尔经四川,历时三年方始运抵雍和宫。
乾隆见到这棵巨檀,十分欢喜,马上任命京师的察罕活佛负责造像的设计和指挥,令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漆作、木作、雕銮作、如意馆五处匠师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雕造。因佛像太高太大,所以当时是先砌佛座,安置佛像,待佛像定位稳妥,再建万福阁。因此雍和宫有“先建大佛,后建宫殿”的说法,后讹传为“先建大佛,后有雍和宫”。大佛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到现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雕成的弥勒大佛通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佛像头戴天冠,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全身璎珞珠宝严饰,雍容华贵。这尊大佛面部庄严肃穆,头戴五佛冠,其微垂的双目、紧闭的嘴唇,给人以万般慈祥之感。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篮,篮内之花含苞欲放,花上有法物,左肩为净瓶,右肩为###。双手做“扶天盖地”式,象征着弥勒继承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
第十章雍亲王府(4)
万福阁楼上原悬挂一串周长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径有10厘米,为清乾隆年间制,现此佛珠藏于宫内。当人们立于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须仰视,这表达了弥勒佛在兜率天宫高深莫测的意境。佛像的胸部正当楼阁的二层,面部在楼阁的三层之上。1992年,雍和宫对这尊大佛进行修缮并重新贴金,耗资50万元。1993年10月,雍和宫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
庆典。
5。破坏与保护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统治下,雍和宫遭受极大破坏,许多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被侵略军和反动官僚窃取。到建国前夕,雍和宫已是杂草丛生,殿堂残破。建国后,新中国政府对雍和宫的修缮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雍和宫视察。1950-1953年,国家拨巨款对寺院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使它再现往日的庄严和华美。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隆重###。1954年,###和班禅都来到雍和宫讲经说法。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
雍和宫结构图
昭泰门
辇道
天王殿正中供弥勒菩萨像(又称布袋和尚)
雍和门。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亲王府正门。乾隆九年(1744年)改庙后称天王殿。正中供弥勒菩萨像(又称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像: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持宝剑者为增长天王、持水蛇者为广目天王、持宝伞者为多闻天王。后面供韦驮护法像
雍和宫大殿
雍和宫大殿前的须弥山。这是一件极富有宗教色彩的物品。在一个雕满神像的石座上,有一汉白玉莲瓣形水池,池中有一座由古铜铸成的须弥山。它代表了佛教徒们想象中的小千世界,分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山顶上有一城关式建筑,内有三重檐殿宇一座,象征极乐世界。此物原先由明万历朝的司礼掌印太监冯保所供奉,后移此
雍和宫内所有匾额均为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和硕雍亲王胤禛的寝殿。乾隆九年(1744年)改庙后更名永佑殿
###殿
万福阁
雍正像
从辇道向北穿过200米的辇道便进入了寺庙的大门“昭泰门”,各殿门楣上的匾额都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昭”意为显扬,“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释为参拜天子之威仪。所以昭泰门实际是国家统一安定之门。
雍和宫大殿是第二进殿堂,相当于禅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汉族寺庙中的竖三世佛,即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但两侧山墙下的十八罗汉却改为与汉族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