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也不是偶然的发明。托马斯·爱迪生在年少时学到了电的基本原理。他意识到,这种奇妙的能量可以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用途。注视着当时人们所用的蜡烛和汽灯,他觉得它们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于是他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要用电给灯泡供应能量,使其远远先进于已存在的任何照明方式。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念头一直牢固地存在于爱迪生的脑海中。他做了一个玻璃灯泡,然后试了一种又一种的材料,试图找到一种可以燃烧很长时间的,但是始终未能如愿。他曾派遣助手们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合适的材料。他先后尝试了数千种不同的物质,每种都被千辛万苦地测试了,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其他发明或发现的产生经历也几乎都与此相似。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经过。有人曾问过这位在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一定律的,他的回答是:〃一直不断地思考。〃
人类灵魂的延伸
改变世界的,是念头和思想,而不是物质。美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爱默生,曾说过〃宗教是人类灵魂的延伸〃。他认为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思想的直接反映,基督教反映的是耶稣的思想,新教反映的是马丁·路德的思想。这几位世界宗教界的元老在编写教义之前心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系列想法了。是想法成就了人,也是想法成就了宗教。
我们的一举一动,如果不是出于本能或习惯,那么就是受到思想的驱动。宗教以及我们已经做过的和将来要做的事,或好或坏,都是思想的延伸。
第15节:第三章 思想的能量(3)
思想是行为之父
思想,是行为之父。一个人如果没有心怀成功与幸福的梦想,就不可能拥有成功和幸福。
看一看周围的人,你就会发现,无论他们的境况如何,总是想法先行一步的。如果之前没有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化学研究,巴斯德不会成为一个化学家;如果早年没有一心一意想着发财致富,洛克菲勒也不会成为身价百亿的石油大亨。经过专注的思考、追求,人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功成名就者与碌碌无为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他们思想方面的差异。有一个人,从18岁就开始做水手了,然而到了80岁时仍然只是船上的一名普通的装卸工。他大概会抱怨自己命运不济,然而却没有意识到一切都应该归罪于自己,导致他一生平庸的根源在他自己的思想当中,而非环境所致……潜意识里他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当船员的料,从未有过更高的期许。当然,也许他曾梦想做一名船长,或者干点别的事,发点小财,但这些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不够强烈,不够牢固,没多久就在现实生活的惯性轨道中磨灭了。如果他极度不满,并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开辟新生活的行动,那么到最后,他肯定会有所收获。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有一句台词说的也正是想法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亲爱的布鲁图,真正该责备的,并非宿命,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只会是微不足道的人。〃
这个道理,东方的大师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印度古老智慧的结晶《奥义书》里就提道:〃一个人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吸引力法则
一般而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一个个想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一个人的性格完全系于他终日所思。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感觉和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因素。
无论你的生活状态如何,它都是对你内心世界的反映。你的看法,无论有益或有害,都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深入你的内心,并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就像一个前后步骤相互承接的数学题一样,决定了你最后的命运。
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习惯称上面所说的这种原理为〃吸引力法则〃。他们指出人的思想只会吸收那些自己认可或倾向的观点,就像这些观点早已存在自己的思想中了一样。因此,如果你心怀畏惧,并且这种感觉不断变强烈的话,那么你所畏惧的事也许迟早会变成现实。同样,珍存在你心中的念头也极有可能梦想成真。
思想与环境
不必费力搜寻,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屈服自己的卑微出身,顽强拼搏,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两个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曾入主白宫的安德鲁·杰克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他们都出生于最底层的穷人家里,尽管生活困窘,却坚信自己可以超越环境,可以打拼出另一片天地。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是在为整个国家效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