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7。 跟孩子讲话是要备课的
在一次家长见面会上,东城区一名高三男生的妈妈,好像完全忽略了其他家长的存在,一股脑地描述着她跟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当时对于家长所叙说的事情我并没有听得十分明白,于是我提醒家长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并询问她平时跟孩子谈话是否也是这种语气,这才让这位妈妈稍稍平静下来。经过了解得知,妈妈说孩子以前很听话,成绩很不错,可进入高中后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对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很少向父母提及。每当家长试图跟他谈论这些话题或者看到孩子情绪不好,家长劝说几句时,孩子常常是把门一关,但一直没有跟父母发生正面冲突。最近的一次月考,成绩下滑比较明显,看得出孩子情绪很低落,家长也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担心,询问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提醒要总结经验免得高考时再出现类似状况。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对此反应十分激烈,摔砸书本,并说自己不愿到学校上课了。于是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可妈妈所做的努力好像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孩子冲着她大发脾气,甚至恼羞成怒地斥责妈妈从此闭上嘴巴。妈妈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她唯恐月考的失利会对孩子造成打击,使他一蹶不振,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是妈妈又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千方百计安慰孩子。可她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是好心,孩子却不领情。妈妈表示,现在自己都很害怕孩子放学回家,她不知道在孩子面前该谈些什么。对她来说,跟孩子之间的谈话简直就是一道难解的题。
其实,这个家长并非个例,如何跟孩子交流是很多家长的困惑。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仿佛越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话。有时亲子之间对话,家长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炸弹。于是经常会有家长通过我的邮箱、博客,咨询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甚至问到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跟孩子说哪句话。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而且这种学习的精神也令我感动。但我认为家长对孩子说些什么、什么时候说、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孩子才爱听,这可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家长花费时间琢磨的。并不是我告诉家长跟孩子说哪句话,家长说了就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因为同一句话,说话人的语气、表情不同,效果肯定不同。因为人们的口头言语可以变化,可内心的想法却是掩饰不住的。而且每个家庭中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不同,孩子的个性不同,甚至有时候说话的情境不同,都会使得同一句话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跟孩子说话,家长是要备课的。
在《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中我谈过,在我女儿每次大型考试期间,我都是她指定的专门陪护。因为她知道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我的一句话就能让她精神抖擞。尤其是高考那几天,每科考过之后,我都会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人下菜碟”,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及时调整情绪和考试状态,使她超水平发挥,毫无悬念地进入北大。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孩子参加重大考试或谈论孩子的学习时,家长说话要备课,在跟孩子相处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做足功课。
理念篇(9)
首先家长要注意选择说话的内容。和孩子的谈话,未必都要选择正儿八经的话题,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孩子,如果家长说话三句不离考试、学习,孩子自然心生厌烦。就像前面那个高三的孩子,面对紧张的复习,压力本来就很大,父母的叮咛、嘱咐就会成为孩子的无形负担,使孩子身心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如果父母能够选择一些轻松的话题、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孩子自然不会拒父母于门外。而且孩子的生活主题就是学习,即使家长不谈学习,只要谈话符合孩子的口味,谈着谈着他自己也会谈到学习上来了。一谈到学习,班里发生的事情自然就谈到了。家长想了解的自然也就了解到了。有时,生活中一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帮助孩子释疑解惑、培养性情。
其次,说话的方式往往比内容重要。家长要学习掌握更多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尽量少用反问句,如“你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写作业”、“你不是答应过了吗”等;尽量少用陈述和评价,如“这么晚了,别磨蹭了,赶快写完作业抓紧休息”。这些话忽略了情感的传递,让孩子听到的是责怪、命令,会让孩子很反感。如果家长说:“孩子,今天是不是太晚了,可以休息了吗?”我想肯定是另一番情形。家长还要多思考、多尝试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给孩子写信、留字条。也有不少家长困惑,写信、字条等方法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