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不会再来看望他们和他心爱的人了,他希望他们两位老人家多去给红燕烧点纸,添点钱,说完后,他向他们两位老人家跪下了,默默地鞠了三个躬后,起身离去了。
回到家后,他找到了他的爸爸和公公,他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也觉得他可以换一个地方生活几年,娶个媳妇,养家糊口,不一定就把家安在这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这一切,多么开明的长辈呀,为这,陈建国激动不已。
第二天,他揣着五十元钱,告别家人,告别湾人,告别朋友,告别熟人,一个人出走了。
他没有告诉大家,他在什么地方,所有的人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他在出门的时候,听到车上有人议论南方有很多外国厂,那儿需要大量的工人,他于是决定奔向南方,奔向了那个才开放的新型的城市——深江。
他用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深江,那时的深江还是个小渔村,有几个很耀眼的工厂叠立在那儿,陈建国于是一个工厂,一个工厂的去找,一个工厂,一个工厂的去问,一个工厂,一个工厂里去看,看哪一个工厂需要人,需要像他这样流离失所的人。
他来到了一家电子厂,那个老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看到陈建国活泼有力的形象,心中大喜,一问,他是初中生,而且那个年头在全县考了第一名,因为是富家没有读成高中,又一问,他在家已经把高中的知识学完了,而且还看了不少的为人处事的书及一些小说,他只是善意地隐瞒了他被错判刑的一事。
那老板又试了一下陈建国的管理能力,没想到,这在他看来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难得的人才,于是他问到:“你愿意到我企业来上班吗?”
“我出来找工作,就是为了上班呀!”
“那你愿意到我企业工作一辈子吗?”
“这个,怎么说呢?如果适合我的发展,我也适合企业的需要,我会考虑工作一辈子的,否则,我是一天也不会呆下去的。”
那老板姓黄,人们都叫他黄总。
黄总一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更是高兴了,于是就说到:“那你到我们厂去做文职工作吧!”
文职工作,故明思义,就是坐办公室,他陈建国能有这样的待遇,是他修来的福份,不,是红燕帮他修来的福份。但他坚定地摇了摇头。
“为什么?你还不愿意?这可是多数人梦昧已求的哟。”
“这个,我知道。但我想一个人如果要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就应该从最低层做起,了解了解一切后,他才能把他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黄总拍了拍手,高声急呼:“好,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我还不能算个人才,因为我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才。”
“从你说话就知道你是个人才,说,你想去哪个部门工作,工作随你挑。”
“你这儿有多少个车间?我想一个车间工作一个月,可以不?”
“我这儿有三个车间,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仓库车间,你想进哪一个车间?”
“如果由我挑的话,我先进加工车间,再进装配车间,最后进仓库车间,行不?”
“行呀。”黄总回答到。
在一九八二年那个时候,外来企业最差的就是人才,那时的正规大学的毕业生都有国家的正式工作,都有不会到私企外企的,故能有一两个好一点的高中生就算是人才了。
陈建国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锻炼,在这三个月中,他如果不想干,他可以走人;他如果干得不好,是老板的认为,那老板也可以要求他走人。
他不负重望地做满了第一个月,他的产品质量是全车间归好的,总体质量比最好的要高一到二两个等级;他是数量是全车间最多的,比全车间第二名的两千五,多出了整整的六百个,就是三千一了。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质量;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数量,这让老板喜出望外。心里在盘算着如何使用这个人才,这个特殊的人才。
第二个月,陈建国如约转到了装配车间,装配车间按理说是女同志的天下,因为女同志心灵手巧,可陈建国一点也不示弱。
黄老板的女儿黄秀秀在陈建国进厂一个月后的第五天,也从台湾来到了深江,她是个在校大学生,因为实习,她选择了自己父亲的工厂。
她来后,就得到车间去东走走,西看看。她听她爸爸说有一个怪人,放着文职不干,非得要下车间,而且在车间也干得不错,把别人都比下去了。她感觉到很奇怪,她就嚷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