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张耳和陈余的回答注定是要让他失望的。
陈胜的主张: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挑战的实际上是整个诸侯和士大夫层。如果不是因为面对秦国这个共同的敌人,陈胜和这两位贤人,也一定是处在对立的立场之上,所以,他注定得不到自己心中暗自希望的答案。
这两位大贤又怎么说的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3)刎颈之交的脆弱
张耳和陈余,其实对陈胜周围人提出的意见,就是不想听,也会传到耳朵里。但是两个人初来乍到,对于别人的家务事,不方便说什么。现在,面对陈胜的咨询,心里想:机会终于来了。
他们开始宣传自己的所谓贤人理论,说:“现在秦的作为太没有道理了,毁坏别人的国家,灭了别人的社稷,杀光了别人后代,消耗百姓的力量,占尽百姓的财产。将军有胆气,出生入死,不顾个人安危,为天下人除掉残暴的秦国。现在您到了陈县,要称王,会让天下人觉得您起义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希望将军您先别着急称王呢,赶快带兵往西,派人去立六国的后人,自己先多树立起同党,为秦国多增加敌人。这样敌人多了,秦国的力量就分散了,你也好多招兵买马。这样才能使周围的六国军队之间不要打战,县里不需要守城的人,诛灭残暴的秦国,占领咸阳来领导各位诸侯。诸侯本来灭亡了,现在又有机会能立,这是以德让他们服从您,这样,您的帝业就可以成就了。现在,如果只是您称王,恐怕天下就乱了。”
这番话告诉了陈胜三件事:
第一, 过去做得很好。您已经是领袖了。这话是陈胜爱听的,而且也确实如此。
第二, 现在称王,不是不可以,是有危害,不是时候。从这个,陈胜开始不爱听了。
第三, 您要想称王,在未来需要做什么。不过,陈胜已经听不进去了。
陈胜的反应是什么?半天没说话,然后说考虑考虑。在过了几天以后,陈胜的考虑结果出来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称王,国号张楚。陈胜是楚国人,意思是张大楚国。但是这个时候给自己叫什么国号都已经没有意义。
张耳、陈余所讲的道理,陈胜不明白吗?不是。
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称王?
理由:缺乏等待的耐心。
足够的耐心也是一种美德,对于成功而言则是一种力量。有些事,必须等待时机成熟。陈胜,对于富贵,有着太深的期望。他起于耕佣,从一无所有的种田人,变成了几万人的起义领袖,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过程,很短!从蕲县起义到遇到张耳、陈余,不过一月而已!时间太短。
人的心理,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面对这个全新的状态,显然,种地的陈胜还不知道如何处理。
他知道应该问一下贤士,但是他本人缺乏判断的能力。过去的种田的经验没在给他学习的机会,所以即便面前有再好的方案,对他而言也不存在任何意义。
张耳和陈余,他们是熟悉诸侯贵族的生活,他们知道管理一个国家的基本原则,虽然和现在的萧何、后来的张良之间相比,就水平而言,还相差太远。
后来,有一个人记住了这样教训:在明朝朱元璋起义的最初,旗下有一叫朱升的谋士,给朱元璋提了九个字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很认真的接受了,他成了明太祖。 txt小说上传分享
(24)刎颈之交的脆弱
张耳和陈余,此时对这个一意孤行的陈胜还是真心以待,没存留一点私心,完全是为了陈胜考虑的未来考虑,不是仅仅当个诸侯,而是成就帝业。
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也是多少男人的梦想。
所有起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唯一男人,都希望看到别人对自己臣服的样子。当诸侯,是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迫不得已的选择。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候会有永不停息的战争?理由很简单,天子的宝座只有一个。
面对这样的良策,陈胜内心很不高兴,而且表现出来了。这不是他希望听到的话。
称王,是他的梦想!
帝业?离他太遥远了!
张耳和陈余的第一次建议,就这样不了了之,只有一个后果,让原本就不太信任他们的陈胜,开始对他们更加不信任。
张耳和陈余也很失望。他们商量了一下,开始为后路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