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迁居下邽,所以又成了陕西渭南人的老乡。小白从小就极聪明,才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奶妈抱着他教他认“之”、“无”这样比较简单的字儿,稍大一点了,奶妈问他哪个字是“之”哪个字是“无”,小家伙居然就能一下子指出来,可见从小便有书香缘。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客人以《草》 为题,让他作诗,小白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几岁游长安,小白拿着自己的诗集去见著作郎顾况。顾况这老家伙是个极不厚道的人,虽然有些文名,却总喜欢用白眼瞧人。才拿到小白的诗集,顾况就开涮了,他说:“你小子居然敢叫‘居易’,知道不,首都生活费相当贵,房价都涨到一万多一平米了,住下来可不容易哦。”然后翻开,读到第一首:“离离原上草……”###一拍,顾况便改口了:“小朋友能写出这样的诗来,说明素质很高嘛,住首都忒容易。”。 最好的txt下载网
白居易:三千宠爱在一身(2)
白居易人极聪明,而且不像方仲永同学那样吃老本,他学习老刻苦了。他自己说是“读书读到口舌生疮,写字写到手肘起茧”,要是家里再穷一点的话,估计会跟成都那个小女孩一样要住到猪舍里卧薪尝胆去。二十七岁时,白居易考中了进士,然后便跟一个叫元稹的花花公子住在一个和尚庙里,天天琢磨怎样写文章,以准备吏部的铨选考试。唐代的科举跟咱们想象的不一样,考中进士不等于就有官做了,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进士考试是礼部主持的,要当官却得通过吏部,看起来好像是吏部不卖礼部的账。白居易天天用功到鸡叫时分,把和尚庙都吃穷了,最后通过了吏部考试,成了公务员,被任命为周至县的公安局长。
当了几年公安局长,白居易被调回长安,在集贤院任职。他诗写得好,人又勤奋,很快就出名了。皇帝听说后,一下子就把他调到翰林院做学士,当自己的私人秘书。蛀书蛀 《唐大诏令集》 时,就读了不少他写的官样文章。
过了几年,出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被政敌暗杀了。白居易第一个上书皇帝,要求严查此事。有人说这样的事应该由谏官来向皇帝反映才对,白居易这样做是越位。又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看花落井而死的,这小子却写 《赏花》、《新井》 这样的诗,明显是不孝。额滴神啊,在古代,“不孝”可是个大罪名,杀头都不过分的。于是白居易没给武元衡报成仇不说,反而不幸中镖落马,在京城是做不成官了,被发配到九江做江州司马。
白居易很委屈,所以来到江州后官也不曾好生当,天天跑到庐山上跟几个老和尚搅在一起,还客串起了化学家,在庐山顶上炼起丹来。蛀书前次爬庐山,在如琴湖边上就看到了白居易的草堂。不过我很怀疑,在这样的草堂里炼丹恐怕很危险,丹没炼成,只怕先把自己烧成了烤全羊。反正不管怎么着,他常常夜不归宿,有时候甚至是半个月、一个月地不上班。搁今天,估计这样的目无法纪的人早就被清理出公务员队伍了。可是那江州刺史是个忠厚人,知道白居易心里不爽,再则一个小小司马本来也没啥事儿可干,也就由着他,并不向上级检举。
在江州几年,白居易啥事儿没干成。唯一值得一说的是,他曾经跟一个过气的女歌星有过一场风花雪月的艳遇,两个人唱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哭得死去活来,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蛀书就不多说了。
白居易慢慢地熬啊,终于熬成了忠州刺史,不过还是不务正业,从来不管政务。再后来调到首都,想干点事儿了,皇帝老儿却不成器。于是他主动要求调到杭州,在西湖中修了一道白堤,就是孤山下跟许仙遇到白娘子的断桥连在一起的那条路,蛀书曾经蹲在那里看过美女,风景相当的好。
再后来,白居易选择去洛阳做太子左庶子、太子宾客,中途还去苏州做了几年刺史。这些年来,白居易老了,名利之心也淡了,就热衷于找几个老家伙一起喝喝酒。他搞了个“九老会”,九个老头儿中有一个叫李元爽的老家伙,居然已经活到了一百三十六岁,真是令人咋舌。好事者将“九老会”画成图,可惜没有流传到现在。
白居易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做官,而是因为他写诗。白居易写诗,力求通俗。相传他写好诗后首先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老太太听不懂就要修改,直到能听懂为止。他自己提出口号,说是“为时政局势而写诗歌,为社会现实而写文章”,很有点革命现实主义的味道。因为他的诗有名,所以很值钱。古代没有冰箱,靠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