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杨坚虽然万分的不同意,但是这次也只好通融,说:“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但当东狩,因拜岱山耳”。即杨坚答应往东方巡视,随便路过泰山祭祀一下。于是十二月,杨坚带领文武百官以及晋王杨广东巡祭拜泰山。
杨广在诸多兄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人品、威望都是独一的,这是他接替大哥杨勇成为太子的条件。
对于杨广作为皇太子前的优秀品行作为,史书给予这样一个词来总结—矫饰。他们认为杨广的所有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品格作风都是做作的,为的就是拿到皇位的继承权甚至皇位。这些带有强烈的感**彩描写甚至评价对杨广都是不公平的、苛刻的。
从后来杨广在位的政策来说,杨广也是杨坚最好的继承人。其一杨坚想迁都洛阳,但是迫于关陇贵族的反对而一直不敢轻易迁都,而杨广一即位便迁都洛阳,使得大隋的政治中心不在关陇贵族控制的长安。其二,杨坚一朝一直在想办法限制门阀世族的势力,杨广在位期间也是一直在打压关陇贵族与山东门阀世族,同时完善深化科举制度来从门阀世族手里分权。其三,对于边患,杨广也是像杨坚甚至比杨坚更坚决。。。。。。。总而言之,无任在哪一方面杨广对于当时的杨坚来说都是他最好的继承人,如果要说当时的杨广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从小到大的杨广从来没有接受过挫折与失败,这对于一个将来的皇帝来说不是幸运而是一场严重的悲哀。
改立太子,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杨坚为此在第二年改元“仁寿”;“仁寿”年号的内涵则反映了年迈的杨坚以“仁”立家、立国、立政才可以长久的重儒思想。也正是在仁寿元年(601)正月初一这天,杨坚下诏任命尚书右仆射杨素担任尚书左仆射,正式担任大隋的第一宰相,纳言苏威任右仆射。不久改封杨广的长子河南王杨昭为晋王,并任内史令,以杨广次子豫章王杨暕调任扬州总管,接替杨广坐镇江都。后又以观德王杨雄之弟杨达为纳言,组成新的宰相班子。朝堂上的大规模的换人,从换上去的人来看都是支持杨广或者不反对杨广的,这些都是杨坚在为杨广巩固太子之位的一系列动作。
住进东宫的杨广也组建了自己的东宫班底,杨广的东宫班底主要是以自己以前晋王府署僚亲信为主,如任原督晋王府军事的于仲文为太子右卫率、原晋王府张衡为太子左庶子、段达为太子左卫副率,而原晋王府的文学士人则变成了“东宫学士”。杨广还将杨勇的东宫学士姚察等人悉数召到自己门下,“访以文籍”。
一做了太子的杨广就做了一件让父皇杨坚高兴的事,那就是上书杨坚太子的他免穿尊贵华丽的礼服,同时官员不必对他称臣。这正合杨坚怕太子坐大的胃口,于是杨坚在杨广当太子的没几天后就下诏正式的规定朝臣不必对太子称臣,这是杨广在大哥杨勇被废的教训中学到该怎么做太子的。
杨广做了太子之后,除了刚开始的时候奉旨“巡抚东南”之外呆在东宫几乎没有什么要做,有时杨坚去仁寿宫居住时在京监国的杨广也不敢太过插手朝政。杨广闲暇之余并没有像杨勇一样纵情女色和享乐方面,而是举办佛事、编纂书籍,做太子期间他令自己的东宫学士编纂了《法华玄宗》一书20卷,并且经常与当时有名的文人牛弘等人诗书往来,相互交流文学知识。
从后来的历史表现来看,做太子的杨广一直再等,等待属于自己的帝王时代;同时在他漫长的等待中,他在自己的东宫里一步一步的规划着未来他统治下的大隋帝国。
第三十五章 “仁寿宫变”
仁寿二年(602)8月,独孤皇后病逝于永安宫。作为杨坚爱侣、亲人、唯一知己和精神支柱的孤独皇后的去世标志着杨坚大展雄图时代的结束,杨坚失去爱侣和精神支柱,悲痛不已。据史记载对于孤独皇后的病逝杨坚始终“不能忘怀”,企盼“魂其有知,地下相会”。杨坚甚至下诏让当朝的第一宰相杨素放下政务为皇后寻觅陵寝之地,随后他亲临出殡,把妻子送到了安息之地。杨坚为孤独皇后做佛事时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把为爱妻祈祷阴福的禅定寺修成天下规模最大的寺院,“宛如天苑举国莫有”,甚至不忍去仁寿宫触景伤情。
孤独伽罗的去世对杨坚的打击是沉重的;失去皇后的悲苦导致杨坚的生活陷入了突然空白的状态,这期间他有了两个宠妃陈氏和蔡氏,甚至因为纵欲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于是杨坚也没有摆脱“人间不许见白头”的自然规律的残酷阴影,他试图在美丽女人们青春的气息中找到人生存在的一点现实欢乐,然而她们终究不是孤独皇后,也填补不了孤独皇后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