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一条,襄疆吃了这个亏,葛英也吃了这个亏。
杀了葛英,陈王命令故魏国人周市领兵向北攻占魏地,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假王”吴广开始围困荥阳。
此时,武臣所部在白马津度过黄河,到达河北各县。鼓动当地豪杰加入反秦大军,因此,武臣部队增加了几万人,武臣自号为武信君。
武信君带领军队在赵地攻克十几个城邑之后,其余则据城坚守,武臣部开始受阻,于是,调整兵锋向东北方向进攻范阳(今河北定兴),范阳县令徐公本武将出身,据城坚守,不肯投降。
前面一直是打得热火朝天,张耳,陈馀之流不能算谋士,只能算有贤名的草莽英雄,下面我们来欣赏下秦汉风云之际谋士的风采。
范阳人蒯通,此人性机敏,善通变,纯谋士,名彻,表字通,见范阳县被围得很紧,便去拜见范阳县令,劝说道:“我因为听到明公将死,特来吊唁。但是明公见到我,即得生路,故又贺之?”
范阳县令道:“为什么吊唁?”
蒯通道:“秦法严酷,而您担任范阳县令已经十余年,杀别人的父亲,孤老的儿子,砍人的手足,黥人脸面,不计其数,这些慈父,孝子早已对你非常怨恨,之所以不敢加害,是畏惧秦朝的严刑峻法,现在武信君围城,而明公不归附,反倒坚守城池,谁知道县中子弟是否会加害于您,以迎武信君呢?到那时明公您就危险了!”
范阳县令一听大汗淋漓,“这样的话,我不是死定了吗,怎么又可以不死呢?”
蒯通笑道:“武信君赏识我的不肖之材,数次来信邀我前去效命,我知道明公性格刚烈,定然不降,在下忧心范阳县父老乡亲,推辞武信君的邀请就是为了今天的周全,现在事情紧急,明公应当速派我去见武信君。定可转祸为福,所以道贺。”
范阳县令当即大喜:“闻先生一言,豁然开朗,先生可马上出城见武信君。”
要不说有才的人就是自信哪。生死大事,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
蒯通拜别范阳县令,马上出城,来到武信君军营,对门卒说道:“快去通报,就说范阳人蒯彻前来拜见。”
听到门卒来报,武信君第一句话就是,“蒯彻是谁?”原来武信君根本没有书信邀请过蒯彻,范阳县令被忽悠了,看他能不能把武信君给忽悠住。
还是张耳见多识广,说道:“他是河北名士!”
武信君一听大喜,马上传他进来。
蒯彻一见武信君,稍微客套下,便说道:“将军一定攻城略地吗?”
“本来想收降,可是县令不服,只好强攻!”武信君做出很无奈的样子。
“以在下的意思,未必如此,只要听我的计策,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且传檄地方千里,都可略定。”蒯彻依然很有自信。
“原听足下高见。”
“范阳县令拼死守卫县城,无非是贪图富贵,胆怯畏死罢了,而将军前面占领的城池,县城官吏基本被杀,就算有范阳人杀了他的县令,也是为了保住城池而已,将军为何不委以官职,封赏范阳县令,他一归附,则城里人就不敢杀县令,然后再命令他乘车四处招降,则燕,赵不降之城可尽拔。”
武信君采纳了他的建议,范阳县令率城归顺,然后传檄千里,赵地各县听说后,争相归附的多达三十余个。
蒯彻,我只能称牛人啊。这位牛人一登场,就有不俗的表现,要不是后来跟错了领导,估计也能裂土封侯。从他的身上,至少可以总结出,才能再高,也得跟对领导。
武信君所部很快进入邯郸,张耳,陈馀听说陈王部将周章已经入关到达戏地(今山西临潼境内),加上对陈胜给与自己的官职不满,说服武信君自立为王。武臣也是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自立为赵王(又是个过把瘾就死的主),封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武信君派人报告陈王,陈王大怒,要诛杀武信君在陈县的家人,要不说陈王比较自私,只许自己自立,不许他人自立。不过这个时候,陈王的上柱国房君劝住了他,为了防止树敌过多,只能先忍忍。陈胜将武信君家人看管在宫中,并封赏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派使者到赵国表示祝贺,命令赵王引兵入关。
张耳,陈馀认为陈王承认赵王自立,并不是陈王本意,所以不能听从命令,而应该攻占燕,代等地,增强实力,为争天下作准备。并且赵越强,陈王就越不敢把赵怎么地。
赵王又采纳了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