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儿子会造句了,简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丈夫满脸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就是聪明。”
儿子像是受了鼓励,指着窗外马路上飞驰而过的小汽车高声说:“小汽车真小。”他爸爸说:“那小汽车可不算小。”儿子又指着电视屏幕上的###说:“###真新。”他爸爸说:“###都发明好久了,也不算太新。”我对他爸说:“你别太较真了,儿子的话逻辑通了就不简单了。”
可是儿子没有给妈妈争气,他用小手指着桌上的红烧鱼兴高采烈地说:“鱼尾巴真尾”,然后拍拍小屁股坐着的沙发说:“沙发真沙”。丈夫的眼睛里顿时没了父爱的温柔:“这话哪里通逻辑?你哪里聪明,是个小笨蛋。”我跟他提高了嗓门:“‘笨蛋’两个字是最不可以对孩子说的,别忘了,儿子才两岁。”
儿子在自行车的小座椅里渐渐懂了一点自然界。
他知道那红彤彤的,挂黄帅心语:历史沉默30年后的回响(选载) 作者:黄帅
序言
2003年在###办的一个培训班上初识黄帅。开始跟她聊天时爱往民族、历史、社会这些大话题上扯,想当然地认为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个强悍的“小学生”从政治风雨中一路走来,脑子里装的应该是这些东西。培训班结束后,我们一帮同学的联系多了起来,很快忘掉了“黄帅”曾经是一个符号。记忆中那个不真实的“小学生”消失了,“黄帅”两个字现在代表着一位未语先笑、感觉纤细的朋友,有同学给了她十六字的点评:直直的笑,淡淡的愁,高高的心,低低的调。 在朋友眼里,黄帅有她很“帅”的一面。比如她长得高挑儿,气质优雅、谦和,还能写一手秀丽动人的好字,常常让大家感慨称道:真够帅的!可是她也有着很不“帅”的地方,比如善良温柔得时而没了主见,常常把拖得很长很长的“是——吗?”挂在嘴边。 黄帅的笑是她的第一张名片。爱笑的女子一般是天性活泼开朗、涉世不深而胸无城府的人。她的经历不该让她属于此列。可她就是爱笑,并且会对她的周围有所感染。 黄帅的哭又是她的另一张名片。听音乐感动了会流泪,亲人生病了会流泪,看电视剧入戏了会流泪。黄帅无比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又十分坚强地承受着这个世界给予她的苦辣酸甜。 从她的文字中还是可以看出黄帅很受那段历史的伤害,她说:“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莫名其妙地放下手中的一切,一心想陪伴一下心中的痛苦。”历史是残酷的,给了这位非常自爱的女子深深的痛苦,但把伤害带给了父母才是她的痛中之痛。她实在是一个少见的孝女。黄爸爸、黄妈妈没有在苦难中崩溃,这就足以支撑黄帅把逆境当做“人生的积累”,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黄帅虽然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散文,但出书还是头一次。“东渡扶桑”篇表达了她远离祖国的游子情怀;“母爱呢喃”篇告诉你她是怎样一个母亲;“友情一札”篇展示了她向朋友洞开心扉时的状态;“轻声‘帅’语”篇记录了她熟年以来的人生感悟。阅读这部书稿时,我几度双眼发潮,也颇感奇怪,怎么那么多善良的人和感人的事都被她碰到了?渐渐地我明白了,她比许多人多几分感恩,多几分诗意,多几分与她年龄和经历不相称的清纯。 黄帅自己爱讲一句话“我普通得让很多人心痛”,但我们都认为她确有才气。黄帅通日语、英语,擅长国际交流;学工程却能写一手好文章;脑子灵,思维敏捷,还非常用功,再加上十二岁就经历了大风大浪,全国知名,可以说她具备一个煊赫女性几乎所有的条件,但她愿意过的是自自然然的生活:晒被子总是让丈夫的被褥彻底摊开,自己的被子缩在一角,她的心理逻辑是“阳光温暖了丈夫便是温暖了我”;暑假带儿子看海,儿子无比快乐地嬉戏,她主要在看儿子,“因为儿子在海里,所以也就看了海”;她收集小猪,每到一个城市就买一只玩具小猪,因为儿子属猪。 黄帅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融化在父母、丈夫、儿子和朋友们的愿望中和意志里。 这本书里的文字是她丝丝心绪的自然流露,其中很多内容原本都是只写给自己、写给亲人、写给朋友的,所以天然无雕饰。 我写不出什么有见解的导读,只能老老实实把自己读这本书的几点经验拿出来和读者朋友分享:心绪不宁的时候不要读;人多嘈杂的地方不要读;像陀螺般旋转的时候不要读,因为那样根本入不了戏,品不出味来。 一旦读进去了,你就会感动,说不准心灵也能得到一点净化。最后还想特别提醒读者一点,对作者一定要宽容一些,宽容她的单纯,宽容她那点隐隐的“自虐倾向”,宽容她那慢悠悠的节奏,宽容她对生命的诗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