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内,随叫随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或消除任何顾虑。
三种徒劳无益的方式
要评判入职活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看其效果。没有人为你规定工作的程式。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个新员工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有些做法是不足取的,想着要让新员工拔苗助长显然是徒劳无益。以下三种案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
耳濡目染
如何操作:没有为新员工安排正式的新员工上岗引导活动或其他调整阶段。而是让新员工自己独立适应,通过观察他人、或在必要时自发提问,自行摸索工作的窍门。
错误的根源:认为新员工很聪明,既然能够被企业录用,就应该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学会如何了解本职工作、了解企业和设施设备。
不可行的原因:只靠新员工自己耳濡目染,没有体察新员工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之处,没有考虑到新员工不知道新工作的要求的不安。然而,更严重的是,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新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造成新员工羞于提问,而最终后果是,他们一直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或指导,最后酿成大祸。
“照着
Joe
做就行”
如何操作:“Joe”也可能是“Jill”、 “Frank”、“Melanie”或其他任何企业内部早几年工作的人。这种方法是将新员工和你的“老员工”进行配对,但是又没具体告诉这些有经验的老员工如何带好新人。
错误的根源:简单地认为只要新员工跟在老员工身后,几天后就能掌握基本的工作要领。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廉价。
不可行的原因:Joe和新员工之间没有丝毫共同之处,因此两人关系紧张,无法正常沟通。当不愉快的第一天过去时,你会让老员工认为企业肯定是别无选择,勉强招来这么一位新人,而新员工则困惑到底是什么驱使他选择这么一家企业。另一方面,Joe认为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是让新员工看着自己是怎么工作的,不考虑新员工实际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于是,新员工不单单学习了Joe的技能——更学习了Joe对企业的消极态度。如果不加以明确的指示,以及谨慎地选择新员工“处处紧跟”的学习对象,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你前面所有的努力。
看录像
如何操作:聘请一个创作高手,为你制作一套内容光鲜陆离的CD光盘、DVD或其他格式的文件,时长在12~15分钟,向新员工介绍有关企业所必备的知识。
※BOOK。※虹※桥书※吧※
第64节:第9章步入正轨(2)
错误的根源:认为所有人都喜欢看录像,不是吗?并且,你不需要在任何面对面的沟通或培训上花费时间。
不可行的原因:录像,不管是通过多么尖端的科技制作出来的,也不能解答所有疑问,而你也无法确保新员工真正能认真观看录像,不走神。况且录像本身也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制作的,无法对每个具体的工作提出完整、深入的介绍。只简单通过这么一种方式,你和其他关键职位的经理们几乎或不投入其他的精力,会让新员工感觉到你们对他们适应环境的帮助不过是在例行公事,就好像驾驶执照的年审一样。这会给新员工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正确的方式:多一点理解,慢慢来
打新员工开门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他们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你要细心去体察,充分理解,这并非是临床心理学博士才能做的事。刚进公司的头几天和几个星期是很兴奋的——也充满压力。就像一个第一次上街的小孩,对于新员工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接触陌生的人们、陌生的政策和陌生的制度。因此,从你第一天的欢迎会开始到整个入职活动结束,你所做的一切将会为新员工解除心中的顾虑。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刚进入一家新公司,在入职活动中你会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可能会造成你顾虑或引起你兴趣的事包括新员工焦虑、工作任务、目标设定、企业的运营和文化以及基本政策和制度。这些都是需要你重点关注的方面——并需要促使主管经理重点关注的方面——不管你是以正式的方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安排入职活动。
当企业新入职的员工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是由你决定这个数量究竟是多少——你可能需要将你的活动方式规范化,有组织地计划活动的各个步骤,以便将来不管是一位新员工或是一组新员工入职时,可以按照成形的计划依次进行。以下的内容能够帮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