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确是在武学上有一腔热血。
“东方人并不比西方人弱,中国的功夫,更不比西方的搏击术弱,而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只是因为你的练法不对。”陈争直言说道。
“我的练法不对?大家不都是这么练的么?怎么不对?”张天养连忙请教。
陈争摇了摇头,中国武术已经面临失传,虽然还有很多人练,但却都是不得其法,胡练乱练而已。
陈争不答反问:“你的咏春,是谁教你的?”
“是和一位在南洋的咏春拳师傅学的,虽然他也是华裔,但从小生活在南洋,连授拳都是用英语来教的。”
其实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当初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大批华人迁往南洋,便也将中国的功夫带了过去。
而南洋大部分地区当年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十分普及,甚至一度是南洋众多国家的第一语言。
“这样也就难怪了。”陈争自言自语道。
“什么难怪?莫非你的意思是说,他故意留了一手并没有全教给我?”
“那倒未必,我的意思是说,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如果翻译成了外国话,其中精髓就已经十去七八,再传几代人,恐怕你所学的咏春拳也早就不是正宗的咏春了。”陈争说道。
“正宗的咏春?是什么样子的?”张天养问道。
“其实我也并不知道咏春是什么样子,但我想天下武学的道理都一样,咏春拳也不例外,都是要用劲打人。”
“劲?”
“就比如说刚刚在擂台上,你打我的那一记咏春寸劲,便是用劲。但是要想打出更强的内劲,必须要首先放松全身肌肉,用意不用力,否则威力要小得多。”…;
陈争又说道:“你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不然刚刚在擂台上,我也不敢接你那一拳。想必平时做的训练,都是以肌肉的力量为主。不过又因为你练习咏春拳,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内劲发劲的技巧,但可惜肌肉紧绷,劲与力二者相互抵消,威力有限。”
张天养似有所悟,随后又问:“那刚刚在比赛中,你又是如何做到料敌机先的呢?就比如当时我与你正在盘手,忽然后退,起腿进攻,我自信是在肩头不动的前提下起脚,你又是怎么判断的如此准确?”
陈争笑了笑:“还是因为用劲与用力的差别罢了。”
随后陈争又做了一番详细的解说。
用劲显然要比用力在技巧上更高出一筹,也表现在了很多细节之上,其中有一点,那便是用力打人的话,浑身的僵力都会充满全身,气血停滞,而且牵一发则动全身。一用力便显有力,对手很容易发觉。
尤其是面对太极拳这种善于听劲的拳术,只要一搭手,对方的僵力更能感受的格外明显,自然能够料敌机先。
但如果是用劲就大有不同了,意到气到,气到拳到,让人防不胜防。
就比如古代的一些高手,只需要推一推手,谁的劲里被对方听到,其实便已经是输了,并不需要当真的过招动手。
将这些大略的讲了一番,张天养如同醍醐灌顶,叫了一声:“原来如此。”
想了想后,又问道:“你说我练得方法不对,那究竟应该怎么练劲?”
“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劲即至。”陈争答道:“气血流注,贯输全身,先练手,随后通达全身,但要灌输全身,首先要将全身肌肉都放松下来,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这也就是拳经中所说的‘意气为君,骨肉为臣’的道理。”
“可咏春拳又如何才能做到全身柔软放松呢?”张天养又问。
“其他拳术我不知道,但太极拳,讲究四个字:恬淡虚无。”陈争答道:“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只有先达到了这四个字,然后才能好像是水一样,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好像是水一样?”张天养喃喃说道:“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也同样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好像是水一样,倒入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状,倒入瓶子里,他就是瓶子的形状……”
陈争并不了解截拳道的拳术理论,但是听了这番话,倒是觉得深得道家精髓,笑了笑说:“他说的并不错,天下武学,万法归一。”
俗话说,名师一点,胜过苦练十年,就是刚刚陈争这一番话,已经让张天养受益匪浅。
只是最后他却叹了一口气:“哎,若是我再早些年遇到你就好了,可惜……可惜我现在三十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