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页)
。吐蕃只需在城中囤积足够的粮食,驻守千人,便可抵御千军万马,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无论是动用十万大军还是二十万大军,其实并无差别。”随着李林甫娓娓道来,日月山、西海附近的险峻地形仿佛在内书房里缓缓展开。
三人听后,面面相觑,均不曾想到,相国竟然为了石堡之战,耗费如此精力。
 ;。。。 ; ;
关于李林甫
写天宝年间的唐代故事,李林甫绝对是无法绕开的一个人。他为玄宗所宠信、为清流和史书所贬斥,生前权倾天下、死后旋即身败名裂。如此戏剧性,实在不能不写。
那么,透过历史的迷雾,李林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肉腰刀”、“口蜜腹剑”等成语似乎已经对其盖棺论定。
但历史总是那么的复杂,每个在时代风云中有所影响的人,都不会是那么地脸谱化和简单化。不可否认,李林甫是奸诈的、私欲极重的,但他在治理政事上,也确实有一定的长处。中国的古代史书,或多或少总存在着以道德品质作为褒贬人物唯一标准的趋势。因此,一旦被贴上“奸臣”的标签,就会骂名千载流传。
而李林甫更悲催的地方在于,他身死之后数年,就爆发了改变大唐和华夏历史的“安史之乱”。七年平叛之后,大唐却再以恢复不到之前的荣光。因此,人们在翻旧账之时,就纷纷将引发“安史之乱”的祸因,算到了李林甫的头上。
那么,究竟该如何评论李林甫呢?这是历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鄙人不过是写唐穿小说的无知小子,不敢妄自尊大、点评历史。
不过,在我的故事里,李隆基、高力士、李林甫、李亨和杨国忠等人,都会具有很多面。至少李林甫,在一心维护权力和地位的同时,也确实有一套治国之术。他以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李唐江山,并尽力满足李隆基的种种要求。
我希望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得更深入和更丰满一点,个别地方,可能和传统史书的观点有所偏差,但绝不会出现不合逻辑的“翻案”,这点请各位读者放心。
闲言碎语,烦请一观。最后,祝大家端午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 ; ;
第四十一章:案牍积山笔如刀(四)
“听相国此言,今年的石堡之战,未必能一帆风顺?”吉温皱眉询问道,王鉷和罗希姡Я成弦猜冻鐾��囊晌省�
李林甫长叹一声,方才回道:“五五之间,胜负难料。即使险胜,也必有一番苦战。损兵折将,更是在所难免。”
这个答案惊呆了吉温等人,他们本以为石堡之战是唾手可得的功劳,不料竟然如此凶险莫测!
“开元十七年(729年)突袭石堡城,不是轻松获胜了吗?”罗希姡�曰蟛唤猓�幻靼孜�裁聪喙�绱吮�邸�
“开元十七年之所以能够轻松得手,关键在于陇右军和朔方军出人意料地采用了远距离奔袭战术,日夜兼程潜伏到石堡城下。以有心算无心,导致吐蕃守城士兵措手不及,才一战得手。但今日不同往时,吐蕃上下深知我军会攻伐石堡,所以才会不断攻打应龙城,连元日大风雪之时也要出兵偷袭。由此可知,石堡城中必然戒备森严,偷袭之法可一不可二,无法再用。”
“如此而言,只有舍命强攻了啊!”王鉷感慨了一句。
“那王忠嗣?”吉温目光闪烁,进一步问道。
李林甫凝视了吉温片刻,知道他话里半藏半露的意思。“那王忠嗣虽有保存实力、扶持东宫的不轨心思,但其在军事上的见解,确实不凡。其实某方才所言石堡地形,皆源自王忠嗣昔日的奏章。当年圣人命他攻伐石堡之时,王忠嗣便在奏章上极力陈述石堡地形之艰险,并说若强攻石堡,极可能伤亡数万士卒,也未必能够一战而定。”
“伤亡数万!!石堡城中不是才驻扎一千多吐蕃士兵吗?”王鉷被王忠嗣当年的结论惊到了。
“王忠嗣之所以强项违命、百般抵触,迟迟不攻打石堡,就是因为他经过实地探访和反复推演之后,得出强攻石堡必将损兵数万的结论。”李林甫平静地说道,仿佛王忠嗣的奏章就在眼前。
“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罗希姡П吵龅比胀踔宜盟�档摹懊�浴保骸八�故亲在嘉�逍羰勘�娜式��唇�ト酥糜诤蔚匕。∪绱宋蘧�薷福�翟诳啥瘢 �
“王忠嗣勾连东宫之罪,陛下早有圣裁,无需再言。圣人取石堡之心已定,为臣者,当竭尽心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