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心的,但却是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开端。应该说,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已经比凯恩斯的体系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基本框架仍然是凯恩斯的。把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体系作为现代经济的起点,作为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一点也不过分。他分析宏观经济时所用的许多概念如今已成为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仍然在使用。
凯恩斯还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学所没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新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分为货币与实体经济,这两部分又互不相关,被称为“古典二分法”。凯恩斯用利率把货币与实体经济,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深化了我们对货币在经济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使经济学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尽管这种工作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进行的,凯恩斯还不算具有原创性,但他对魏克塞尔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还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通过凯恩斯的著作,这种理论才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传播。
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有了这两个贡献中的一个,他就会是不朽的,何况凯恩斯是有两个。我想要“埋葬凯恩斯主义”的人也绝不是要否认凯恩斯的这些贡献。他们要埋葬的是凯恩斯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应该说,凯恩斯本人是一个务实的政策官员,他要解决的是现实的经济危机问题。他建立宏观理论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因此,从这一理论体系中引导出政策结论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说,他的理论是为政策服务的。这才符合他作为官员而不是学者的身份。
说真心话,我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经历了这种体制给民族、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对这种体制深恶痛绝,由此对一切国家干预,包括凯恩斯所主张的国家干预,都有一种本能的反对。在经济学中,我是市场经济的坚定“粉丝”,甚至以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自居。我也深知,凯恩斯并没有把国家干预作为基本国策,他的国家干预只是在经济遇到极大困难时的一种应急措施。问题是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者(称为“主义者”,多半是某位伟人思想的歪曲者)把这种应急措施长期化、普遍化了。因此,要埋葬的不是凯恩斯本人的思想而是那些“主义者”的发展,即凯恩斯主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能埋葬凯恩斯主义吗(2)
就我的愿望而言也是希望埋葬凯恩斯主义的,希望没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粗暴干预。又是调整财政政策,又是调整货币政策,调来调去,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但我也知道,在现实世界中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实现的梦,甚至这样说说都有点痴人说梦。决定这世界运行的既不是人民大众,也不是那些天真的经济学家,而是政治家。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受欢迎,之所以不仅埋葬不了,反而还会发扬光大,就在于它迎合了某些政治家,或者说官员的需要。凯恩斯本人也是官员。
国家干预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掌握国家命运的官员都是精英,尽管他们有时也自称是“小老百姓”,但骨子里他们却是以精英自居的。凯恩斯出身于贵族世家,从来没有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他的国家干预隐含的前提是“哈韦路假设”。哈韦路是英国剑桥市的一条街,这里住的都是政府官员与上层人士。哈韦路假设是指这里住的人既有为社会之心,又有治国之能力。由这样的人去干预经济,在经济危机时自然能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承认国家干预的合理性,就是承认由精英官员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所以,政府官员是不愿意承认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的,即使在不得不承认市场机制之作用时,也总是强调它如何有缺陷,必须由政府官员来干预。这就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已被证明为蠢事的干预经济勾当的深层次原因。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受欢迎正是由于它迎合了某些官员这种有意无意,习惯成自然的心态。
从现实的政治来看,任何官员的任期都是有限的,无论哪一种政治体制下,官员都在追求业绩,希望自己在当政时期有良好的政绩,留下好官的名声。这种名声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经济状况。所以,平时都希望用各种手段刺激经济,在经济危机时,就更要不惜用一切手段抢救经济,而不管长期的后果如何。这就像医生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病人,而不管留下什么后遗症一样。当然,从好的方面去理解,官员关心社会稳定,经济出了问题,社会动荡,官员当然要不惜用一切手段来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这也没什么不对的。
政府这种干预经济的想法和做法也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群众都希望经济繁荣,从而使自己生活富裕而稳定,政府刺激经济的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