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重积德:就是多生育,人口兴旺。 国:这里指以巫祠为中心的村落和部落。 国之母:指一崇拜。在古汉语,母并不单指女性,子字也不单指男性。
(大意):对国事的治理和对祖先的祭祀都不如“啬”来得实惠。所谓啬,就是早育,早育是最有效的生育。有了人,作什么事都能成功,这才是长久的办法。
解读
这一章与上一章很相似,采用了古本两句话。“啬”是古商语,在周以后的语言中没有再使用。“早服”是春秋时对啬的解释。道书改造了古本的祭祀辞。
26 以政治国
原文
五十七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言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贪,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政:巫祠对氏族的管理叫作政。 以非军事的,非冲突的方式解决氏族间争端叫作奇。 无事:不同于生产氏族的管理,即巫祠的教化。氏族的管理叫作有事。 取天下:巫祠对于村落的管理叫作取天下。 忌讳:指贵族间的争斗。 民: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这里指占有土地的非贵族和贵族后代。 贪:指对雇佣劳动的管理。联系下文似贫字。 利器:巫祠是以氏族占有为基础的管理。氏族成员的个人占有叫作利器。 国家:村落,部落。 滋昏:混乱。 技巧,奇物:就是上面说的利器。 法令:首领规定的制度,与巫祠的崇拜习俗相对。 盗贼:不法分子。 圣人云:这是对巫祠首领的美化。 无为:巫祠的崇拜习俗。 好静:与无为同义。 无欲:信徒向巫祠的奉献,从巫祠角度叫作无欲。
(大意):商的中,晚期,巫祠已经不再参与对氏族的管理,但是,历史上巫祠的崇拜习俗的管理方式应当恢复起来。我怎么知道的?你看,贵族争斗,百姓争斗,个人占有了秩序就混乱,有了法令不法分子也多了。还是恢复巫祠时代的秩序好。
解读
在商代的中晚期,巫祠遭到商贵族的驱逐,公元前1500年,商的贵族政权衰微,巫祠中兴。这一篇是巫祠中兴的施政纲领。
27 习俗之朴
原文
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pi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道常:长久的道。 朴:玉制的礼器。是商,以及商以前时代等级身份的标志。这一章的朴喻道,双关语。 侯王:商代的称谓。周以后称王和公。 臣:改变。 甘露:巫祠的典故,记载于山海经,说玉神降甘露。 宾:臣服。 自均:商以前是氏族公有,自均是社会的通常秩序,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平均分配。 始制:自均起源早,所以叫做始制。 名亦既有:是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知止:是劝告侯王的话。
(大意):对于长久的道怎么说呢?就以朴作比喻吧。朴就是权力。侯王以朴为号令,玉神降甘露,百姓臣服,自均也就实现了。自均(平均分配)延续下来成为制度。侯王不要超越自均的限度。这样的话,就能够长治久安。侯王的权力就象道行天下,就象江河奔流入海。
这一篇也可以这样表述:长久的道不能说明白,礼器的朴将道表达了出来,道所表达的习俗没有谁能够改变。侯王遵循它,等级秩序建立起来。民也就自动的安份下来。等级秩序的习俗(朴)是清楚明白的,侯王不能过份的要求,这就象道行天下,川谷入海,顺其自然。
解读
这一章反映了“畏之”的时代。宣讲者是商代的巫祠,宣讲的对象是侯王。侯王就是氏族首领,叫做王和侯。宣讲的时代应当在商政权的早期,公元前二千年。这个时期,巫祠是商政权的主持者,贵族的秩序建立起来。春秋时代盛传“礼”,“周公制礼”,实际上,所谓的周礼即起源于商时代的贵族秩序。均和礼显然表达了不同的制度。
28 无名之朴
原文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做,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与大意):无名之朴与习俗之朴内容相类。长久的道又无为又有为,侯王若能遵循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